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全國勞模程太平:稻田“守望者”

汪瑞華
2023年05月02日08:3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清明前后,春耕在即,在南陵縣籍山鎮九連街道的一間狹小房間裡,兩鬢微白,一身淺色襯衣的程太平,正坐在小板凳上,手捧著一份份稻種,弓著腰細心整理。

4月16日晚,從海南南繁基地回到南陵后,顧不上休息的程太平,次日一早便馬不停蹄投入到新一輪工作中。“這次帶回來800多份早稻育種世代種子,農時不等人,要抓緊歸類、編號、浸種、催芽,搶在第一時間種下去。”

程太平在海南基地給雜交稻不育系單株套花粉隔離袋。受訪者供圖

程太平在海南基地給雜交稻不育系單株套花粉隔離袋。受訪者供圖

今年61歲的程太平,不僅是“安徽省農村百佳致富帶頭人”,也是“全國農村優秀人才”,還於2000年獲評“全國勞動模范”。

他在水稻育種領域孜孜不倦30余年,先后育成“化感2205”“南陵早2號”等多個特早熟早稻品種,試種並得以推廣的直播水稻、化感水稻、特早熟早稻、低位早熟再生稻和紫雲英水稻五項技術,被譽為水稻種植的“五朵金花”。

專注水稻育種30多年

程太平,出生在蕪湖市南陵縣籍山鎮三連村一戶普通農民家庭。1987年從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后,他分到九連鄉(現籍山鎮)農技站,在基層一線當起了一名農技員。

自此,他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深深懂得隻有良種才能長出高產的水稻,才能讓鄉親們吃飽吃好。一個夢想也就此在程太平心中深深扎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

程太平是地地道道的南陵人,過去是鄉裡的農技員,如今是蕪湖市科技特派員,也是蕪湖市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所長。

上世紀80年代,在那個“人人洗腳上田”的改革開放初期,程太平選擇留在田間。如今,數十年過去,他仍舊選擇守著那片稻田,“做人做事都要不忘初心”是他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人活一生,總要做點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程太平,在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外出闖蕩的想法,甚至在家養過豬。

“沒少折騰,但都碰過壁,思來想去,種田還是最貼合實際。”程太平打趣道,分田到戶,田是自家的,當時隻需要繳納農業稅,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就這樣,25歲的程太平跟著父輩學習水稻種植,在沒有專業知識、科研基地和經費支持的情況下,他硬是憑著堅韌的毅力,刻苦鑽研,從水稻栽培到水稻育種,不忘初心,把水稻由多災和低產作物變為抗災和高產作物,水稻研究屢創奇跡。

程太平(左一)在田裡介紹特早熟南陵2號品種。受訪者供圖

程太平(左一)在田裡介紹特早熟南陵2號品種。受訪者供圖

時至今日,年逾六旬的程太平仍舊堅持每日下田,整田、播種、施肥、記載、收稻、晒谷、考種一件不落,他培育出來的直播稻“皖稻143號”“化感2205”“南陵早2號”等品種,先后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其中,“一種早晚直播連作水稻品種選育方法”“一種再生稻的水稻品種選育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稻種直播給千年水稻種植模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直播稻育種還被納入國家級項目,得到社會上的一致認可,他也因此成為國家育種專家庫成員。

苦行修行成育種專家

十年蟄伏,一朝春來。

1992年,程太平牽頭組建了蕪湖市第一家農業民營科研所──南陵縣星火農業實用技術研究所,開始攻關水稻輕簡栽培與配套良種選育,他的夢想也從這裡開始抽枝發芽。

水稻育種是門科學,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沒有系統上過農學院校的程太平深感底氣不足,於是他決定自學。水稻育種又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僅跟書本學理論還遠遠不夠,在程太平眼裡,同行都是他的老師。

訂閱刊物、購買書籍、咨詢專家……在程太平的成長經歷中,浙江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專家裘伯欽、已故安徽省農科院原院長李成荃對其幫助很大,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的年代,程太平經常信件往來,主動請教,這讓他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程太平指導農民對直播水稻進行苗期管理。受訪者供圖

程太平指導農民對直播水稻進行苗期管理。受訪者供圖

培育一個好的稻種,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反復試驗。而育種的大部分時間,程太平都要蹲在田裡,下田時赤腳泡在水中,蚊虫相伴是家常便飯,更難耐的是夏季的暴晒悶熱。

“夏天溫度高,幾天下來,都要脫一層皮。踩在水田裡,烈日暴晒,把人蒸得大汗淋漓,半天不到,白花花的汗漬就結在了衣服上。”程太平回憶道,有一次中暑,差點沒能緩過來。

最早的時候,程太平在自家的6畝田裡搞試驗,一到收獲季,別人家都有糧食可收,而他的實驗田常常是收獲甚微。盡管如此,程太平也沒有放棄,而是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在農技書籍中找靈感,在請教專家中找答案,為此,他每年都要跑遍大半個中國。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程太平主持並推廣了雙季水稻免栽─早稻半旱式直播技術,該技術在蕪湖市直接應用面積每年達30多萬畝,輻射面積達100多萬畝。

一心扑在百姓“飯碗”上

在南陵人眼裡,程太平永遠是那個挽起衣袖、褲腳,俯身在田裡,觀察記錄水稻生長情況的“田專家”。村民們常常說,“有了‘程勞模’,種田就有了主心骨。”

程太平始終心懷“大農業觀”。在他看來,既要確保糧食安全,但又不能局限於糧食安全,還要兼顧糧食與其他作物的協同發展。

這些年,除了躬耕田畝、致力育種之外,程太平還在良種推廣、水稻種植普及上下功夫,但件件都不離稻種。

程太平蹲在田埂邊,給小學生普及水稻秧苗小常識。受訪者供圖

程太平蹲在田埂邊,給小學生普及水稻秧苗小常識。受訪者供圖

“把一個品種育出來,然后全社會一起享用,這是我的追求,也是南陵人的目標。我是一個農民,這輩子隻想干好這一件事。”每每提及和水稻打交道的半輩子,程太平總如是說道,令他欣慰的是,幾十年的努力撥雲見日,在田裡有了成效。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2019年,化感水稻使用權的30余萬拍賣所得,程太平眼睛都沒眨一下,如數上繳財政。自己卻和愛人住在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裡,家具也異常簡陋,木板床頭的落地書櫃,擺滿了書籍材料,就連樓梯口,也堆滿了試驗品種稻米。

愛人王寶玉,在程太平的耳濡目染下,如今也是半個水稻“裡手”,平日裡,經營著一家農資小店,雖然程太平無暇顧及,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打理得是井井有條。所謂“夫唱婦隨”,大抵也不過如此。

歲月爬上了程太平的兩鬢,卻帶不走他為民科研的熱情,耳順之年,他依舊跋涉,永不停歇。“接下來我會主攻特早熟優質早稻和基部再生稻兩項工作,繼續開展新品種選育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在水稻育種這條路上,我希望再干二十年。”程太平笑著說,殊不知,帶上草帽的他,已成了稻田裡“最靚的仔”。

如今,程太平已到了退休年紀,按理說,可以陪著愛人打理農資店,幫著一雙兒女成家立業,但他仍在農業科研的第一線追逐著最初的夢想。

對於程太平來說,水稻更像是他的第三個孩子,有著割舍不掉的情感。他希望自己還是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依舊守著那片稻田,看稻浪翻滾,聞稻谷飄香,聽禾雀歡唱!

(責編:蘇恆、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