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南陵許鎮村:田野變形記

汪瑞華 張俊
2023年04月25日11:1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聽說要試點‘小田變大田’,公告一出,村民們都懵了圈。隻有少數幾戶表示支持,多數持觀望態度,種糧大戶石林卻顯得‘格格不入’,獨自坐在台階上,一個勁地抽悶煙。”

回想起年初那場開在農家小院裡的“板凳會”,南陵縣許鎮鎮許鎮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沈劍歷歷在目。

小田變大田,目的是讓農田變良田。

南陵縣許鎮村一期”小田變大田“項目。人民網 張俊攝

南陵縣許鎮村一期”小田變大田“項目。人民網 張俊攝

“為這事,沒少開會。”沈劍心直口快,為啥?因為大家伙心裡沒有底,只是知道要把田“收”回去,卻看不到改田后的效果。

2022年11月,許鎮鎮許鎮村啟動“小田變大田”試點工作,原本以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成想,在老石那碰了壁。

有的村民害怕承包地變成“試驗田”,收入打了水漂﹔有的村民憂慮田埂拆除后,找不到自家田﹔有的村民則擔心田塊合並后,幾年后找不到“根”……

“村民有疑慮,都能理解,關鍵是思想工作要做通。”許鎮村黨支部書記盛羊子接過話茬,小田變大田,到底怎麼變?變后又如何轉?一系列問題擺在眼前。

老石愁在哪?改田后流轉費上漲,自然增加了包地成本,按每畝租金300元的漲幅,50畝地就多出15000元,這對於種地為生的老石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消除田埂、田溝,變“小田”為“大田”,隨之帶來的是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這對把土地當命根子的村民而言,是大事、新事,也是難事。

為打消村民們的顧慮,改田之前,村兩委就和大家“約法三章”:充分尊重各家意願,不管怎麼變,確保村民土地面積不變、糧補政策不變、田地位置不變。說到底,就是不能少了農戶的權益,這才給大家伙吃下顆“定心丸”。

旋耕機在整好的“大田”裡忙著作業。人民網 張俊攝

旋耕機在整好的“大田”裡忙著作業。人民網 張俊攝

身為村裡的老黨員,今年75歲的張繼平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改田的村民。不僅帶了個好頭,還是“小田變大田”的政策宣傳員和工程監督員。

和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張繼平盤算過,“家中攏共5畝地,被分成四塊田,每年忙活一季下來,刨去化肥、農藥、稻種,以及插秧收割的開銷,算下來也就落個口糧。”

田並過之后,給他帶來的直接效益,就是流轉費實現翻番。“今年,家裡的育秧盤用不上了,省力又省心,多出來的功夫,可以在村裡做個義務工,有事沒事搭把手。”話語裡,聽得出老張是一副熱心腸。

要知道,老石最后能點頭同意改田,張繼平沒少磨嘴皮子。

上門說政策、集中開“板凳會”、黨員帶頭干……一來二去,村民們慢慢放下了包袱,從最初的6戶同意,到29戶全票通過,讓沈劍甚是欣慰,“沒白忙活,試點嘛,哪有那麼一帆風順的。”

就這樣,“小田變大田”在許鎮村如火如荼鋪開了。

摸底、測繪、拆埂、整地……一系列操作下來,農田在悄然變形,“巴掌田”“斗笠田”“補丁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方連片的“大塊田”。

“109塊小田,並成9塊大田,平均畝數都在10畝朝上,看著就舒坦。”順著沈劍手指的方向,隻見大型旋耕機正在整好的田塊裡來回穿梭。“等這波忙完,就可以直接下秧苗。”

效果好不好,數據說了算。

經測算,通過並田,土地滲溢面積可達到5.3%,土地流轉費可以從300元漲到600元,種糧大戶每年畝均用種量減少1.3公斤、用肥量下降3.5公斤、機用費減少50元……

”小田變大田“,迸發新力量,帶來新希望。人民網 張俊攝

”小田變大田“,迸發新力量,帶來新希望。人民網 張俊攝

站在新修的田埂邊,剛剛帶隊從浙江長興“取經”改田經驗回來的沈劍,顧不上休息,就往田地裡跑,把“小田變大田”這本賬,算得是明明白白。

值得一提的是,許鎮村還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實現暗灌明排,開展節水灌溉,以優化耕作條件,增強土地流轉吸引力。

從前“扶犁揚鞭”,如今“鐵牛翩翩”。

小田變大田,在許鎮村經歷一波三折后,如今成了農民們渴望的心聲,村裡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條件也日趨成熟。眼下,一期140畝試點“大田”就要迎來頭茬春種,二期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規劃中。

田地這麼一改,村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豐收的景象。“人”“地”“機”這些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也正在許鎮村迸發新的力量,給田野帶來新的希望。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