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推動“四鏈”深度融合  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張磊 陳浩
2023年04月27日09:0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科創與產業同頻共振,是安徽產業進階的重要推手。圖為蔚來汽車生產線。合肥經開區供圖

科創與產業同頻共振,是安徽產業進階的重要推手。圖為蔚來汽車生產線。  合肥經開區供圖

4月26日,安徽又一次迎來高光時刻。

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合肥開幕。本屆科交會突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被譽為一場“科技大集”。

“四鏈”深度融合,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詞,也是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特色打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剛剛召開的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對政策、資金、項目、平台、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系統布局,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形成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深度融合之下,2022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七,科創與產業進一步同頻共振,經濟總量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前十……

創新引領——大平台、大裝置、大院所集聚

4月12日,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在安徽誕生。

當晚9時,在第122254次實驗中,素有中國“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實驗的成功,對人類探索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進而高效約束類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提高未來聚變電站發電效率,實現能源自由具有重要意義。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王夙素攝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王夙素攝

在“四鏈”深度融合創新體系中,科技創新自然居於引領地位。

安徽是屈指可數的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雙布局”省份﹔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數量居全國前列﹔擁有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

就科技創新本身而言,上述大平台、大裝置、大院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大科學裝置為例,它的重要性體現在明、暗兩條線上。

“明線”好理解,即建設大科學裝置的目的。如前面提及的托卡馬克,為探索、利用核聚變筑牢了基礎。

“暗線”同樣重要。大科學裝置在運行中不斷“沿途下蛋”,促使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在安徽轉化應用。

同步輻射光源大科學裝置被稱作“前沿科研的眼睛”。

依托該裝置,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聯合企業攻關制約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產業發展的高分子膜。目前,校企聯合研發的動力鋰電池隔膜,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續航裡程,偏光膜已進入新型顯示終端市場。

對於科技創新而言,大平台、大裝置、大院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圖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的“科學島”。何剛攝

對於科技創新而言,大平台、大裝置、大院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圖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的“科學島”。  何剛攝

產業進階——科創與產業同頻共振

最近半個月,復星國際、豐益國際集團、海爾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密集造訪安徽,推動雙方進一步開展合作。

到安徽去,做“合伙人”!這是現階段不少頭部企業的共識。

在安徽產業進階中,科創與產業的同頻共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四鏈”深度融合的應有之義。而企業,正是連接兩者的紐帶。

安利股份的發展,是眾多皖企堅持創新、又受益於創新的縮影。企業供圖

安利股份的發展,是眾多皖企堅持創新、又受益於創新的縮影。  企業供圖

谷雨剛過,位於安徽肥西經開區的安利股份迎來喜訊:公司在消費電子和汽車內飾市場拓展上取得新突破。

安利股份,全球聚氨酯合成革及復合材料頭部企業。在人們印象中,這家安徽本土上市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於運動鞋服和家居行業。而今天,華為、蘋果、比亞迪、長城、豐田等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企業,成為它的客戶。

“為滿足客戶對高性能、多功能、生態環保聚氨酯復合材料的需求,我們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頭等位置。”據安利股份董秘劉鬆霞介紹,公司研發團隊有400多人,2022年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超過6%,遠超同行業和制造業平均水平。

“共振”之下,公司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約為5%,部分細分中高端市場佔有率超過20%。

“共振”,還體現在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身上。脫胎於中國科大的它們,用堅持創新在各自細分賽道勇往直前,並助力安徽成為覆蓋門類最全、企業數量最多的量子產業高地。

安利股份和三家量子企業的發展,是眾多皖企堅持創新,又受益於創新的縮影。

如果不創新,科大訊飛如何能“領跑”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賽道?蔚來汽車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格局下脫穎而出?安徽合力主要經濟指標如何能連續32年位居中國叉車行業前列?

目前,安徽共有高新技術企業超1.5萬家,位居全國第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7戶,位居全國第七。

創新企業,帶動新興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2022年,安徽十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超52.7萬輛,居全國第七位﹔集成電路產業營收突破500億元﹔全球20%的液晶顯示屏在此生產﹔人工智能產業中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

同年,安徽GDP突破4.5萬億元,首次躋身全國前十。

資金賦能——各路渠道打出“組合拳”

4月20日,總部位於合肥的晶合集成開啟新股申購。

公開資料顯示,一旦登陸A股,這家規模位居行業前列的晶圓代工企業,將募集到百億級資金。這筆資金,將用於公司先進工藝研發項目等。

晶合集成代工的晶圓產品。合肥新站高新區供圖

晶合集成代工的晶圓產品。  合肥新站高新區供圖

創新發展,資金先行。這也是為何“資金鏈”在“四鏈”中佔據一席的原因。

現階段,各路資金積極賦能,為安徽“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供應“糧草”。

首先是財政資金。

安徽省財政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科技支出508.4億元,居全國第4位。在支持打造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方面,財政資金更是“大手筆”。其中,自2017年獲批以來,安徽省和合肥市安排126.5億元,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建設。

其次是信貸資金。

針對科技型企業貸款難題,安徽構建政府、銀行、擔保、征信等多方協調聯動、精准高效的科技企業貸款服務體系。“去年末,全省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3592億元,較年初增長近千億元。”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

再次是各類基金的資金。

從2022年起,安徽省財政連續五年出資,組建500億元規模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並通過引導基金——母基金——子基金構架,逐層撬動社會化資本,最終形成總規模不低於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

最后是資本市場的資金。

資本市場是創新發展所需資金的重要來源。2022年,安徽啟動實施推進企業上市“迎客鬆行動”計劃,力爭到2026年末上市公司達到300家以上。截至4月24日,今年全省已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家,居全國第5位。

通過上市,企業募集到的資金“以億元計”。

人才支撐——高端科研人才+高級技能人才交匯

日前,位於安徽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學“星光閃耀”,葛世榮、張來斌、王成山受聘為該校特聘教授。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的頭銜——中國工程院院士。

創新體系中,人才的重要性無需贅述。

圖為本源量子科研人員調試設備。孫超攝

圖為本源量子科研人員調試設備。  孫超攝

在“四鏈”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紛紛加盟安徽: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受聘為安徽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受聘為安徽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孫長銀、王守國兩位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學者被任命為安徽大學副校長……

有“引”也有“育”。

據安徽省教育廳數據,黨的十九大以來,安徽新設高校3所,另有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普通本科高校,累計培養畢業生217.59萬人。去年,全省高校畢業生留皖就業率74.2%,創歷史新高。

高端科研人才之外,高級技能人才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支撐。

總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東方教育集團在全國擁有200多家職業院校。“2022年,我們在皖的3所院校的省內就業人數近4000人。在此基礎上,還有1700多名省外院校技能人才來皖就業。”集團負責人如是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正式成立,旨在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

它的成立,能夠為安徽科技創新帶來哪些新變化?令人遐想無限。

4月26日開幕的第二屆科交會上,主辦方在集中展示1800多件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同時,還舉行產業峰會、資本和人才服務推介等20多場專項活動……

這,不正是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嗎?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