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家宴,“吃”出文明新鄉風

2022年9月3日,農歷八月初八。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這是一個好日子。
中午,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石塘鎮龍城社區的“包公家宴”大食堂內,一派喜慶景象。馬歡和愛人張曉青的婚宴正在舉行。
肥東縣撮鎮鎮先鋒社區的“包公家宴”小食堂。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菜錢一桌不到800塊,該有的全有,味道和環境都不錯。如果換成縣城或是合肥的飯店,起碼得兩三千塊。”馬歡,從小在龍城社區長大。大學畢業后,他落腳合肥,成為一名電力工程師。今年,他與女友張曉青發展到了談婚論嫁階段。
數月前,就在小兩口忙著比較婚宴酒店時,馬歡父親提出:“現在提倡婚禮不要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社區的‘包公家宴’大食堂,可以承辦婚宴,你們去打聽打聽?”
馬父口中的“包公家宴”大食堂,原先是農家樂。2020年,為響應移風易俗倡議,改成了現在的名字。“‘包公家宴’菜譜上有60多道菜,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選擇固定套餐。”“探店”后,馬歡和愛人一拍即合。
說起消費體驗,小伙子贊不絕口。“省錢不說,離家還近。街坊老少都來了,比在城裡辦熱鬧。”他說,由於開支不大,“份子錢”能不收就不收,能少收就少收,“鄉裡鄉親的負擔也減輕不少。”
在“包公家宴”擺喜酒,已成為越來越多肥東新人的選擇。彭紅玲攝
今天,在肥東,像馬歡這樣,“吃”出文明新鄉風的人還有不少。
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鄉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攀比擺闊之風愈演愈烈。這不僅是追求鄉風文明道路上的“絆腳石”,也導致“舌尖上的浪費”現象屢禁不止。2017年,為樹立文明鄉風,肥東縣將包公文化與移風易俗相結合,創立“包公家宴”品牌,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
“我們因地制宜設置了‘包公家宴’大(小)食堂,推出相應菜譜,給越來越高檔的酒席‘瘦身’,給越來越高的人情‘降溫’。”在肥東縣紀委監委委員童冬梅看來,“堵”不如“疏”。她以喜宴舉例道,選擇“包公家宴”,不止價格實惠,志願者還會到場幫忙。有些地方,社區工作人員甚至會現場送上祝福。“這樣一來,新人既收獲裡子,也更有面子。”
人民網安徽頻道了解到,“包公家宴”大(小)食堂主要有改建、與酒店合作等建設運營模式。在農村地區,則以“流動宴席”的形式展現。無論何種模式,都是市場化運作,政府給予支持。
在肥東縣撮鎮鎮先鋒社區的“包公家宴”小食堂,社區副主任李星群介紹說:“這200多平方米的場地和用具,都是社區免費提供的。為了方便群眾上下,我們還特意加裝了電梯。”
“包公家宴”菜譜。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不少吃過“包公家宴”的居民,都對其菜譜印象深刻:代代清廉(帶魚燒青椒)、清白人生(大蒜炒白干)、擇善而交(紅燒黃鱔)、腹有經綸(蛋心春卷)……這些菜名,無不體現包公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創立五年來,‘包公家宴’實現了對全縣所有社區的全覆蓋。”童冬梅說:“這兩年,我們與時俱進,在1.0版基礎上,推出‘包公家宴’2.0版。”
今年,家住撮鎮鎮大費社區的彭立成考上了大學。暑期,他與另外十幾名“准大學生”一起享用了2.0版的“包公家宴”。
“我們在社區組織的‘高校學子歡送會’上,向老師和父母獻花、表達感恩之情,聆聽學長學姐們的大學生活、學習心得。此外,社區還安排大家走進企業,提前接觸社會。”小彭說,盡管沒有辦升學宴、謝師宴,但以這樣的方式開啟人生新篇章,“很有儀式感,對我們的成長也更有幫助。”
……
“包公家宴”2.0版本——高校學子歡送會。彭紅玲攝
潛移默化中,“舊風陋俗”正被“新風良俗”取代。
現階段,肥東百姓在辦喜事時,不光是酒席減量、規模縮小,“小花轎”婚禮、旅行婚禮、小型婚禮、集體升學禮等新風尚新方式蔚然成風……
移風易俗,久久為功,是為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做優做強‘包公家宴’,通過建立相關制度,確定服務標准,加強日常監管,不斷提升品牌美譽度,以及群眾認可度、參與度。同時,在既有1.0、2.0版本基礎上,豐富‘包公家宴’的應用場景和載體,把移風易俗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肥東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周迅說。
在黨委政府推動、市場主體聯動、全縣群眾互動的背景下,肥東的鄉風文明指日可待,鄉村振興前景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