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名城 十年蝶變
從微觀量子到大科學裝置 合肥“創”字當先“新”光熠熠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到“人造太陽”等大科學裝置熠熠生輝,從“全國四大科教基地”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從享譽全國的制造業基地到生機勃勃的科創高地……今天,當人們聊起合肥這十年的變化,科技創新已成為這座城市靚麗的名片。因為創新,合肥塑造出“科裡科氣”的城市氣質,打造出一個個產業新地標,在科技強國中擔綱承梁,走出了一條“科學-技術-創新-產業”的內生發展之路。
科學島航拍。人民網 張俊攝
布局國之重器 原創成果競相涌現
在合肥西北的蜀山湖,有一座小島,三面環水、花木蔥蘢、清新幽靜,它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科學島。
不足3平方公裡的島上,氣氛靜謐。大多數時候,低調得像是與世隔絕。但這裡也是尖端技術的孕育地,是研究基礎科學的強大策源地,已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有等離子體所、智能所等研究單元,以及30多個重點實驗室。
與此同時,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在合肥競相涌現。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等領域實現並跑領跑,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矚目,托珠單抗診療方案、重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國抗疫。
原始創新是一場沉默的長跑,而合肥已經默默地跑了幾十年。
1970年,合肥以極大誠意,促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遷址於此。正是這種對於科教的重視與包容,讓合肥吸引了大量科研院所落戶。目前,合肥擁有省部級科研院所近200家。
2017年,“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獲批,更為合肥創新引領之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科教航母”的到來,意味著合肥“全域聯動”,此后,合肥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持續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高級別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產業創新轉化平台等一系列科技基礎設施。
安徽創新館內展示的“九章號”量子計算機。人民網 張俊攝
加快“沿途下蛋” 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什麼是“沿途下蛋”?簡單說,就是一種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措施,通過企業、資本、科技的融合,助力大科學裝置誕生科技成果,將其“孵化”並走向市場。
質子重離子治療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放療技術。在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企業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研制的質子治療系統不久后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合肥造”質子治療系統問世,要歸功於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機制。
“依托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我們自主研發了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公司總經理陳永華介紹,2016年,他帶領團隊開始研制先進超導質子國產化治療裝置。去年3月,研制獲得成功,投入使用后,患者治療費用有望減少一半。“實踐再次証明,核心技術要自主研發,等不來、買不來。市場有需求,科學家有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就要兩者結合。”陳永華說。
如何更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合肥深化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台32個,搭建起一座座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色橋梁”。同時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起到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第一撬動力”作用。
“技術成果成功轉化應用,也是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動力。”合肥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江如海介紹,2018年,他帶領技術團隊積累了十余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卻在轉化時陷入困境。
關鍵時刻,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作為產學研平台,為其提供平台和資金,幫助中科智馳用1年多時間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其技術團隊還獲得了超過70%的股權激勵。如今,這家“小而精”的科技企業正滿懷信心,朝著成為國內無人駕駛領軍企業的目標奮力前行。
合肥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張大崗攝
全面保障要素 涵養創新創業“生態圈”
今年3月26日,喜訊從科學島上傳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合肥第4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正式交付啟用,作為關鍵部件的研發中心,園區將為中國自主建造聚變工程實驗堆奠定基礎。
“為保障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合肥市已規劃建設總面積約19.2平方公裡,建設大科學裝置區、科學小鎮、成果轉化區、科學服務區、科學島、預留區+生態用地等六大功能片區,加快打造‘最美科研聖地’。”合肥市發改委總工程師張志說。
不僅如此,合肥還密切關注各要素之間的合作、協同、補位。
十年來,合肥累計投入134億元,支持20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項目建設。“我們不是最有錢的城市,但我們可能是最舍得在科技方面花錢的城市。”合肥市科技局局長范進說,十年來,合肥市科技支出由22.7億元增加到174.1億元,年均增長24.8%。
頒布《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立法保障加快科技創新﹔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組建市科創集團、人才集團,構建全市“一盤棋”推進創新發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設立“合肥科技創新日”,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吸引集聚各類人才,引領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良好氛圍……
靠著“科裡科氣”的城市特質,合肥吸引了大批優秀科學家、高端科研人才和有志於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在此基礎上又催生了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產業創新。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從“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再到“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名城”,合肥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合肥今后將聚焦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創新人才匯集地,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創名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表示。
非凡十年華麗蝶變,大湖之畔再啟征程。“科創名城”的未來,值得更多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