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呵護更美“夕陽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安徽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基本建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同時,依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為轄區內失能、高齡、重病等老年人提供預防保健、疾病診治、醫療護理為主兼顧日常生活照料的醫養結合服務。
應對老齡化 破解醫養分離
安徽作為中部區域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未富先老”的現象日顯突出。安徽省2020年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截至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943.8萬人,佔總人口的15.44%。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讓老年群體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安徽省各地結合具體實際,積極破解醫養分離難題,不斷完善醫養結合政策,努力為老年人提供優質健康的養老醫療服務,托起美好人間“夕陽紅”。截至9月底,安徽省共有養老機構2634個,養老機構床位38.3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22.3萬張,150張床位以上養老機構756個,內設醫務室或護理站的養老機構754個。
“安徽省老年群體對於醫養結合的需求旺盛,近些年也涌現出一批具有優質醫療資源的養老機構,但優質資源仍然稀缺,且供需難以平衡,存在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短板,必須著力破解難點堵點問題,不斷滿足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說。
社會聚合力 推動醫養結合
“我之前身體不太好,兩個孩子也沒法長時期照顧我,自從入住這家養老院,院裡的醫生、護士提供很多照顧,我的身體好多了。”今年75歲的鮑傳艮奶奶對醫養結合連聲稱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她,選擇入住合肥市九久夕陽紅老年福利機構。入院時半身不遂、行動不便,通過幾個月專業的康復訓練,老人感覺身體好轉,血糖也趨於穩定。
記者採訪了解到,九久夕陽紅是合肥市一家民辦老年福利機構,服務范圍涵蓋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醫養結合、醫療康復等多專業領域,在合肥、銅陵等市擁有18家養老機構、3家居家服務中心、4家護理院,總床位6200張。目前,在住機構老人3000余人。
該養老院總經理劉文卓向記者介紹,他們通過醫養結合服務解決了老人尤其是失能、患病等特殊困難老人醫養分離的難題。引入醫護人員,長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僅可以得到及時就醫治療,還能享受到專業的康復護理和生活照料。此外,他們還通過“機構醫護—社區—家庭”聯動,將醫養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更多地滿足社區居家老年人的醫療康復需求。
據了解,近年來,合肥市不斷推進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發展,培育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截至2021年底,該市創建2個省級醫養結合示范基地、7家省級醫養結合示范機構、32家省級醫養結合示范中心。
探索新模式 提供更優服務
“我住在無為濟民醫養結合養老院,非常安心、舒心。”無為市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戰士王國衡入住該院近一年,為醫養結合養老點贊。
目前,在該養老院裡,像王國衡這樣的老人共有33位。“我們實行24小時值班制,每天進行早查房,第一件事是對老人量體溫、測血壓,觀察老人的神智、脈搏、呼吸變化,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完整記錄老人健康情況。”該養老院副主任醫師宋年熟說。
近年來,旌德縣積極整合縣域醫療和養老資源,多舉措推動全縣各級醫療機構與各地養老機構常態合作,創新探索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
記者了解到,旌德縣秉持“有病治病、無病養老”的原則,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探索“醫中有養”服務模式。該縣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為試點,在縣人民醫院開設老年科,內設養老病床,為入住老人提供養老專業護理服務。入住老人一旦出現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或其他病情變化,即刻辦理住院手續,由“養”轉為“醫”。截至目前,該縣共診療老人2.6萬人次。
此外,該縣公立醫療機構積極推進與敬老院簽訂醫養合作協議,建立敬老院標准化醫務室,給予適當運營補助,定期開展診療、體檢等服務。其中民政部門每年為每個醫務室補助5000元。目前,已推動全縣11家養老機構與10家基層醫療機構簽訂服務協議,並對全縣10個養老機構進行改造升級。(見習記者 羅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