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淮北

踐行為民理念 群眾安居樂業

採煤沉陷區群眾搬遷安置的“淮北實踐”

2022年11月11日11:3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作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城市,淮北建市60多年來累計生產原煤11多億噸,在貢獻能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土地“沉陷之痛”。全市因採煤沉陷土地41.6萬畝,涉及553個村庄、32萬群眾。面對建市以來最大的群眾搬遷安置難題,淮北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穩步推進沉陷村庄搬遷,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利益,探索實踐出“黨建引領、分類安置、保障民生、精管善治”的採煤沉陷區群眾搬遷安置淮北模式,自20世紀70年代先后建成搬遷安置區479個,安置群眾近30萬人。

黨建引領,以人為本,實現群眾“願意搬”

統一建設集中安置區,採煤沉陷區群眾住上樓。

統一建設集中安置區,採煤沉陷區群眾住上樓。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關乎群眾切身利益,淮北市歷屆黨委政府將群眾安置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緊抓不放,妥善解決好群眾所憂所盼所願,讓群眾有感有得有獲。

高位推進。市委市政府成立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領導小組,制定《淮北市壓煤村庄搬遷用地規劃》《淮北市採煤沉陷區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等,利用增減挂鉤、工礦廢地治理等政策解決安置用地8600多畝,協調礦區累計投入各類搬遷安置資金65億元。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建立市縣鎮村四級包保責任制,發動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宣講搬遷政策、消除群眾顧慮,在矛盾多、困難大、任務重的項目現場設立黨員示范崗,主動帶頭簽協議拆房屋,帶動身邊群眾積極搬遷。

尊重民意。廣泛收集社情民意,選出公道正派、威望較高、善於協調的群眾代表參與規劃選址、戶型設計、抽簽分房等工作,將群眾意願、合理化建議等融入搬遷安置方案。充分尊重群眾需求,採取“統規自建、統規統建、貨幣補償”三種方式,滿足不同安置需要。

維護民利。針對個別群眾有地無人、有人無地和一戶多宅及分戶問題,堅持“一戶一策”“一事一議”,在征求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意見的基礎上,幫助群眾制訂個性化解決方案。針對群眾反映的補償標准偏低問題,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均收入增幅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每3至6年對征地補償標准進行調整,人均補償標准由2015年的25272元提高到現在的44000元。

採煤沉陷區群眾搬遷安置區全景。

採煤沉陷區群眾搬遷安置區全景。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因地制宜,分類安置,確保群眾“住得進”

淮北市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將搬遷安置區建設同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統籌規劃,創新實施四種安置模式,確保群眾住得安心。

城郊社區型。對主城區附近沉陷的村庄,根據群眾意願,按照城市居民住宅小區標准建設安置新村,把農民納入城市居民管理。相山區對主城區附近的光明、代庄等6個沉陷村庄進行安置,投資約5.7億元,新建108棟6層新村,1.2萬群眾圓了安居夢。

依鎮建村型。充分利用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資源,把沉陷村庄向小城鎮集中,實行城鎮化管理,推進小城鎮人口集聚和規模擴張,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濉溪縣劉橋鎮根據城鎮建設規劃和搬遷群眾需求統一規劃新村,投資8.5億元,新建多層住宅樓154棟,安置5個行政村1.8萬群眾,社區服務中心、公廁、垃圾處理站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礦村結合型。依托礦區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及醫院、學校等社會資源,把沉陷村庄搬遷向礦區集中。濉溪縣依托袁店煤礦優質公共資源,採取地礦合作方式將五溝鎮、臨渙鎮兩鎮8個自然庄搬遷到礦區附近,新建北湖南村,安置群眾3000余人。

中心集聚型。打破原有行政區劃,圍繞中心村劃定搬遷區域,通過小村並大村、強村帶弱村,對沉陷村庄集中搬遷,合理有效配置資源,促使各類資源效益最大化。濉溪縣南坪鎮將7個沉陷村庄合並到任集村,3620名群眾搬進集中規劃的860棟新居,配套建設學校、超市、衛生所等設施,搬遷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劉橋鎮搬遷安置居民住宅。

劉橋鎮搬遷安置居民住宅。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聚焦民生,優化服務,力促群眾“過得好”

淮北市聚焦搬遷安置群眾最關心的就業、養老、教育等民生實事,全力做好搬遷安置“后半篇文章”,累計實現14萬人就業創業,投入1.5億元用於養老事業,解決5.6萬名學生上學問題,給群眾帶來滿滿的獲得感。

擴大就業服務。培訓輸送一批,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六和新村結合企業用工需求,開展保安、家政、服裝等“訂單式”技能培訓,累計培訓搬遷群眾200多人,服務企業30余家。就近就業一批,濉溪縣劉橋鎮幸福鄰裡社區在安置區周邊園區、超市、商業街等建設“三公裡”就業圈,推廣“社區快聘”微信小程序,提供就業崗位4800多個,幫助2146人就近就業。外出務工一批,濉溪縣南坪鎮、百善鎮與上海、浙江5家公司簽訂勞務服務協議,累計組織搬遷群眾外出務工7000多人次。產業帶動一批,濉溪縣五溝鎮五溝村通過創辦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水產養殖、蔬菜大棚等,吸納110名搬遷群眾從事田間農活。托底安置一批,烈山區烈山鎮、濉溪縣臨渙鎮為部分年齡偏大、就業困難人員,開發環衛保潔、治安巡防等10余類公益性崗位,300多名搬遷群眾順利就業。

豐富養老供給。通過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滿足搬遷安置區老人多樣化養老需求。烈山區洪庄村大力推行居家社區養老,設置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暖民心服務,家庭醫生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免費義診,讓老人享受健康養老。相山區李橋社區創辦老年大學,開設書法、二胡、舞蹈等7個班級,吸引60多名安置老人踴躍報名,老年生活有“知”有味。

完善教育配套。統籌整合安置區周邊原有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幼兒園、中小學校布局,合並、新建和改擴建安置區學校,全力保障搬遷群眾適齡子女就近入學。相山區任圩街道將原來的5個中小學校進行撤並整合,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提供學位1200個,提供營養餐、開辦延時課等,解除群眾后顧之憂。

善治善為,精細管理,推動群眾“快融入”

搬遷安置后,群眾生活方式、社會關系都發生重大變化,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新生活刻不容緩。淮北市堅持安家與安心並重,共治與共享並舉,教育引導搬遷安置群眾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家園。

培育文明習慣。積極破除搬遷群眾亂扔垃圾、毀綠種菜等生活陋習,廣泛開展家庭衛生、公共衛生、遵規守法等文明習慣養成行動。烈山區泉山花園小區由2個搬遷村庄組成,社區深入推進文明創建活動,出台社區公約,實行積分制量化管理,激發“我是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識,促使搬遷安置群眾由“農民”轉變成“市民”。濉溪縣雙堆集鎮沈湖新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充分考慮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習慣,建設小庫房、小菜園、小市場等,積極打造“清潔、衛生、有序”的生活環境。

深化移風易俗。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重塑鄉風文明的切入點,革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婚喪擾民等不良風氣,推動形成文明新風。相山區梁樓村、張店村搬遷安置小區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明確婚喪事宜程序、彩禮限高標准等,利用安置區閑置資源,修建200多平方米活動場所承辦紅白喜事,有力促進移風易俗。濉溪縣臨渙鎮陳口新村每季度召開道德評議會,評選出道德榜樣、好婆婆、好媳婦,通過評選、表彰、宣傳,激勵群眾爭做文明居民。

打造和諧鄰裡。為促進來自不同村庄搬遷群眾的感情融入,實施親情安置工程,將同村、同組及具有親友關系的搬遷群眾集中安置,同時,利用節日假期,舉辦廣場舞大賽、村民聯誼會、關懷慰問活動等,引導群眾走出家門、相互交流、增進感情。在安置區實行“網格+人民調解”基層治理模式,吸收網格內的法律明白人、普法志願者、退休民警等加入調解隊伍,並結合“三官一律”進網格活動,常態化開展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關慶榮、徐燦燦)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