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蹲點觀察】①
聚焦舊改:不好辦的難事這樣“辦好”
編者按: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是否能持續發展、繁榮和穩定。多年來,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更是政府職能部門、學界以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重點。眼下,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時,基層治理也面臨著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難題。對此,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是如何解題的?一起來看。
一面是“水光瀲灩晴方好”的美麗西湖,一面是“參差十萬人家”的繁華市井,自然與人文和諧交織的湖濱街道,擁有積澱深厚的杭城歷史文化,也擁有杭州人氣最旺的商圈,被譽為“杭城的門廳”“西湖會客廳”。
中山中路、東平巷、積善坊巷……湖濱街道還是老杭州風貌的集聚地,街道各級文保、歷保建筑佔杭州市的20%以上,可以說每一處牆門都有故事,每一個坊巷都有傳說,每一所學校都有歷史。
正是在這樣一個杭州老底子味十足的地方,包家榮生活了二十多年。如今,“年屆三十”的青年路小區卻在不知不覺間變了樣。
“住宅樓的顏色是我們投票選出來的!”走在小區中,包家榮指著眼前幾幢靚麗的住宅樓,樂呵呵地說,“現在外立面刷上了新顏色,保籠也基本拆掉了。”小區的新模樣讓他十分驚喜,“之前搭著腳手架,沒有這麼直觀的感覺,現在拆掉了一看,嘿,真是眼前一亮!”
包家榮口中的改變,得益於今年湖濱街道在青年路社區開展的“共富基本單元建設”。
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青年路社區。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為有效契合轄區居民的生活需求,打造更為優質的生活環境,今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在青年路、東平巷社區率先試點開展“共富基本單元建設”,將見仁裡、尚農裡、積善坊巷等小區納入街道2022年共富單元創建。
民主促民生 暢通人民群眾訴求表達渠道
七月的清晨,暑熱還未來得及探頭。7點40分,顧美華拉著小推車順著青年路往家走,推車裡是她剛買的新鮮蔬菜。
2005年,她在湖濱街道青年路小區安了家。家門口是栽滿了法國梧桐的青年路,路兩旁,青年路社區和東平巷社區相對而望。杭州照相館、知味觀、振興祥……顧美華每天都要經過青年路上這些比鄰而居的“百年老店”。
青年路上的“百年老店”。湖濱街道供圖
回到小區已經快8點,小推車還來不及放下,顧美華直奔青年路社區的“幸福鄰裡坊”,“去看看最近社區組織了哪些有意思的課程和活動。”剛准備上二樓,就碰見了“湖濱晴雨”工作室的工作人員荀筱筱,顧美華急忙上前拉住了她,“筱筱啊,真巧在這兒碰到你,我正准備去居委會找你的呀。”
細聊后,荀筱筱得知,顧美華家住一樓,由於這次“共富基本單元建設”中對小區內的車棚進行了翻新改裝,新修車棚向外伸長了50多公分,一樓採光受到影響。“新車棚把陽光都遮掉啦,幫幫忙解決一下呀。”顧美華說。荀筱筱幫顧美華拉著手推車,招呼她往外走,“顧阿姨您別著急,我今天正好在‘湖濱晴雨’民情民意收集點值班,等會兒我就去和社區還有舊改專班反映,盡快把車棚的尺寸調一下。”
在前期調研中,人民網浙江頻道發現,當前,在一些基層單位,群眾利益表達渠道、民主協商渠道比較狹窄,在基層治理中更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對此,湖濱街道這樣破題——
從“共富基本單元建設”工作一開始,湖濱街道便聚焦“群眾所盼、湖濱所需、未來所向”,放大“湖濱晴雨”工作室“民主促民生”平台和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功能作用,豐富完善民主民意表達平台和載體,持續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拉長全過程人民民主鏈條。
“湖濱晴雨”工作室。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以民主促民生,不斷暢通人民群眾訴求表達渠道。
青年路小區“共富基本單元”建設開始后,“湖濱晴雨”工作室收到了居民的一份來信,這是一份關於為“候燕”而保留電纜線的請求。
“讀完居民來信后我們得知,小區7幢與4幢之間的一根電欖線上經常有‘候燕’停著,現在湖濱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到這裡來的燕子也越來越多。”荀筱筱說,該居民建議,如果此次小區改造中要將此根電欖線移除的話,希望能在其它地方拉一根類似的“電欖線”,讓這些“候燕”能夠常駐在小區裡。
“湖濱晴雨”工作室將相關情況反映給了街道舊改專班,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與來信人員取得聯系,核實了電纜線的位置和“候燕”情況,在舊改中專門保留了這一根電纜。
“‘湖濱晴雨’突破了以往基層治理各個平台‘各自為陣’的局面,把與基層治理、民生服務最密切的工作平台全部納入到‘湖濱晴雨’大平台之中統一運行、常態化互動,實現了隊伍、資源、工作、機制的深度融合。”湖濱街道居民議事會成員、“湖濱晴雨”基層立法聯系點負責人徐利民說,群眾把需求和困難說出來、寫下來,再由工作室先匯集意見,提交街道研判,最終由街道擇優落地,這樣的過程就是“通氣”的過程。
舊改工程由群眾點題,那麼,街道條線答題之后,在工程進度、資金使用、工程質量等一系列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如何讓百姓滿意?這中間少不了紀工委的監督保障執行。據了解,湖濱街道紀工委通過定時公開小型工程招投標過程、專項維修基金使用情況等,讓舊改工程成為“陽光工程”,壓縮社區小微權利行使中的尋租空間,讓社會評價正向,從而最終閉環。
“跨一步、幫一程、帶一把”
上午8點20分,當荀筱筱到達位於青年路社區居委會一樓的“湖濱晴雨”民情民意收集點時,看到了匆匆忙忙趕來的居民王大姐。見到荀筱筱,王大姐喘了口氣:“小荀啊,你在這兒就好了,我們家陽台漏水,找誰能幫忙看看?”
經詢問后得知,王大姐家在這次舊改中裝上了新雨棚,但不知為何,雨棚有些漏,碰上下雨天,水往家裡倒灌,“現在臥室的牆面都是濕的,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不好請人上門維修。”了解相關情況后,荀筱筱為其做好信息登記,並將問題反饋給了社區,“阿姨您別急,這個事兒我們幫您解決。”
工作人員在“湖濱晴雨”民情民意收集點記錄居民反映的問題。“湖濱晴雨”工作室供圖
8點50分,在收到荀筱筱的消息后,青年路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清芸立刻電話聯系了街道舊改專班的工作人員譚亦顓:“咱們下午跑一趟,去王大姐家裡瞅一眼,看看究竟是啥問題,你們也和施工隊說一下。”
下午2點,街道舊改專班、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和施工隊成員一起上門查看。“經過施工隊檢查發現,由於連日持續高溫,新裝的雨棚被晒開膠了,王大姐家陽台的玻璃窗也存在開膠的現象。雨棚和玻璃窗都有縫隙,下雨天肯定會滲水。”了解情況后,譚亦顓與王大姐約定,第二天先由施工隊到家裡來為玻璃窗打膠固定,確保水不會進到家裡,雨棚的修復則安排登高車來做。
“陽台的玻璃窗我們自己來弄就好,天熱你們太辛苦了。”王大姐趕忙說。“沒關系,發現問題我們就一起解決了。雨棚你們自己弄不安全,我們叫登高車來弄,施工隊最近一直在社區裡的。”譚亦顓表示。
施工隊成員到王大姐家為玻璃窗打膠固定。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眼下,很多老舊小區在實施舊改時隻看眼前利益,忽略了長遠的民生建設,缺乏人情味。對此,湖濱街道有解法——“改”出幸福感,“造”出滿意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據湖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游廣敏介紹,自今年3月青年路小區“共富基本單元建設”正式進場施工以來,湖濱街道居民議事會、“湖濱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便同步在小區內開設了民情民意收集點,每天都會收集居民對改造的意見建議以及施工中需要“帶一把”的工程。
住宅樓頂樓要做“平改坡”,但屋面漏水導致家裡牆面發霉,居民希望這次施工“帶一把”,幫助粉刷一下﹔一樓居民反映污水管滿溢,臭氣熏天,且通過物業維修基金維修工程量大、難度大且費用高,希望街道能“帶一把”,幫助整改……每當遇到居民有額外的需求,街道專班小組的工作人員都會耐心記錄,與施工方、物業協調,在“共富基本單元建設”中把這些不在改造范圍內的事情管起來。
“雖然有些居民要整改的地方並不在建設工程量之內,但房屋主體修繕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尤其是一樓、頂樓住戶問題比較多,申請修繕又要動用整幢房屋的維修基金,協調難度較大,湖濱老年人也比較多,在這次‘共富基本單元建設’中,我們能帶就‘帶一把’,能幫就‘幫一把’。”譚亦顓說,街道舊改專班小組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為這份主動加擔子的“越界”工作而感到驕傲。
“幫一程、帶一把”過程中,施工隊到居民家裡進行修繕。湖濱街道供圖
據統計,截至目前,湖濱街道共收到居民提出需要“帶一把”的問題258件,累計處理完成“帶一把”民心工程207件。
“共富基本單元”怎麼建?群眾說了算
利益表達行為失范,個人意見乏人問津,這是不少基層面臨的窘境。導致此現象的緣由則是社區管理機構與群眾在社區參與中的地位不平等,多數參與事項都是由社區管理機構組織的,群眾參與率低,從而致使僅有個人利益訴求而缺乏責任和權利意識。
為了讓群眾更好地參與基層治理,湖濱街道創新開展群眾“參與式”建設,調動居民主動性創造性。
下午3點30分,電話響了起來。
“請問現在回杭州需要多長時間的核酸証明呀?到了需要隔離嗎?”在解答完相關疫情防控要求后,王清芸放下電話。兩分鐘后,電話再次響起。這次是負責非遺手工體驗課的劉老師打來的。
“我們准備明天下午在青年路小區的‘幸福鄰裡坊’開設一堂非遺手工體驗課程,請問是否有空間可以使用?”經過查詢,王清芸回復:“沒問題,明天課程的參與人數大概是多少?”
結束通話后,王清芸立刻向“幸福鄰裡坊”預約了時間和場地,同時在消息群裡發布了活動通知:“明天下午劉老師的非遺手工課,大家有時間都可以去學習體驗一下哈。”
王清芸正在辦公。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幸福鄰裡坊”的誕生,源於“問需於民”。
據了解,今年2月,在“共富基本單元”建設啟動前,由10名街道居民議事會成員帶隊,在涉及共富單元建設的14個網格內開展了四輪民意調查。一個月的時間內,參與群眾近3300人次,收集到200余條意見建議,匯集成8份統計結果。
“群眾的聲音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游廣敏表示,群眾在老舊小區規范化物業管理、增設室內活動場所、整治居住環境等方面的呼聲非常高,期盼強烈。
“一切還是要從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出發。”游廣敏說,整理統計前期的調研信息后街道發現,居民的主要訴求集中在老年人活動室、健康理療、便民類服務、共享書房等方面。“湖濱寸土寸金,能拿出這麼一方天地很難得,我們秉承因地制宜、功能集成、共享開放理念,盡可能覆蓋群眾全年齡段需求,打造‘5分鐘生活服務圈’,把功能‘融’進去,讓‘共富基本單元’建設有‘感覺’。”
問需於民。現如今,老街坊們談談天、看看書有了新去處。
居民在湖濱街道“幸福鄰裡坊”內閱讀。湖濱街道供圖
走進“幸福鄰裡坊”,一樓設有鄰裡迎客廳、議事坊、書吧等區域﹔二樓區域主要用於會議室、手工教室、志願者活動室使用,也可承接小型演出。“鄰裡客廳將開放給大家預約家庭活動。”游廣敏說。
“蠻高興的,現在我們閑下來就去‘幸福鄰裡坊’轉轉,不愁沒事做。”居民孫新寶在群裡看到王清芸發布的活動通知后立刻報了名,“非遺手工我蠻感興趣,到時候拉上我的一幫老朋友一起去體驗一下。”
下午4點50分,王清芸接到了施工方的電話:“小區新的乒乓球桌准備放在哪個位置?需要確定一下。”“好的稍等,我來聯系文化站問問,確認后給你回復。”王清芸說。
王清芸介紹,前期在和居民的交流中發現,大家對日常健身運動場地需求比較大,趁著這次“共富基本單元”建設,經過商議,為居民爭取了更多的活動空間。
“需求統計數據還不夠,我們還要和居民面對面交流,親耳聽到他們的想法才行。”湖濱街道居民議事會成員、青年路社區黨委書記蔣劍俊介紹,根據“共富基本單元”建設進度,街道在“湖濱晴雨”工作室設立“共富基本單元”建設民意收集點的基礎上,同步開啟了“相約星期五”“人大聯絡站”“晴雨議事訪”三大議事平台,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的聯絡員也積極參與,通過懇談會,民情觀察員、居民議事會成員與街道互動交流、凝聚共識。在問需於民的過程中,除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意,還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預判推進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困難。
青年路社區居民凌國光作為“湖濱晴雨”工作室的民情觀察員,在參與“共富基本單元”建設中,還帶頭拆除了自家的保籠,然而老房子的特殊戶型也讓他面臨了尷尬的窘境,“沒有保籠的遮擋,家裡衛生間在公共樓道口就能一覽無遺,安全與隱私如何兼顧?”
得知凌國光的訴求后,“湖濱晴雨”工作室將此信息共享發起給線下居民議事會“晴雨議事訪”和“湖濱晴雨”工作室“相約星期五”等協商議事平台,兩大平台邀請設計單位、舊改專班一同上門查看情況:如何處理、用什麼材料、裝修案例、具體高度寬度……大家一起就地協商,共商方案。
一周后,一塊兼顧遮擋和美觀功能的磨砂背景板安裝在了樓棟每一層的盡頭,一處小小細節讓居民安心暖心。
改造后,社區的居住品質和美觀度都大幅提升。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通過‘共富基本單元’建設,我們希望能夠全方位打造出‘家門口的宋韻文化客廳’,讓歷史街區重新煥發生機。同時,通過創新開展群眾‘參與式’建設,調動居民主動性創造性,著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實現全齡友好、商居智融、獨具韻味、時代鄉愁四大願景,努力讓居民成為城市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游廣敏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