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民心 見行動
蚌埠:政策更有力度 服務更加溫暖

“真沒想到,我們這麼快就拿到了這筆錢,‘救急難’基金會真的救了咱的急。”今年3月,身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蚌埠市淮上區居民洪某,在拿到4萬元救助金后激動地說。
洪某說的“救急難”基金會正是蚌埠市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為幫助困難群眾解決“難心事”而成立的全省首家社會救助類基金會——蚌埠市“救急難”基金會。基金會通過搭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轉介平台,使用募集資金對遭遇突發事件需要巨額支出、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且現有社會救助制度無法解決的家庭和個人實施應急救助,最高救助標准為10萬元。
基金會成立以來,通過網絡眾籌平台募集、愛心企業捐贈、慈善義賣、冠名專項基金等形式已籌集善款430萬元,實施個案救助104例,支出救助金330萬元,最高直接救助4.8萬元,平均救助3.2萬元。
在成立市級“救急難”基金會的基礎上,蚌埠市民政局又指導五河縣建立村級“大病救助”基金,建立了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村級“大病救助”基金採取“村集體拿一點、縣鄉政府助一點、鄉土企業幫一點、社會愛心人士捐一點”四個一點方式募集資金,重點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人口、支出型困難群眾等低收入人員開展急難救助。2021年以來,全縣14個鄉鎮199個村已全部建立村級“大病救助”基金,籌集資金878萬元,救助困難對象1311人,發放救助金213萬元。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去年,蚌埠市印發實施《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健全分層分類的梯度救助制度體系,對符合低保、特困供養條件的困難群眾,按規定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對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家庭,按規定給予相應的專項社會救助。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事故,或受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以及由於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按規定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對遭遇自然災害的,給予受災人員救助。
根據現有政策,困難家庭平時可領取低保金,患病時可獲得醫療救助,孩子上學也有專門政策、遭遇特殊困難時還可申請臨時救助……日益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讓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得到了及時幫扶。2016年以來,將城鄉低保標准從月人均420元、200元調至690元,分別提高了64%、245%,全市累計救助低保對象810萬人次、發放低保資金29.9億元﹔累計保障特困人員100.6萬人次、發放特困供養資金6.3億元﹔實施困難人員臨時救助3.3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7869.3萬元。
數字背后是沉甸甸的成績單。7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發布《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蚌埠市開展社會救助綜合改革成效明顯,探索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機制,開展“救急難”工作等方面突出,獲得激勵支持。
“社會救助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環節,一場大病或突發災難,往往就會使一個幸福家庭陷入困難,這就需要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蚌埠市民政局局長劉雪潔說,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站在困難群眾的立場,蚌埠市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政策更有力度,兜底更加穩固,服務更加溫暖。(楊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