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安徽新聞列表

皖美微旅游|慢享宣城詩情畫意

2022年05月16日15:5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宣城自古詩人地”,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游目騁懷,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唐代詩人李白七至宣城,留下數篇與宣城有關的浪漫詩章。初夏日微風徐徐,循著李白的詩文足跡,從煙波浩渺的桃花潭撐篙出發,赴一場如詩如畫的宣城之約。

  涇縣桃花潭風景區潭畔風光(組圖)(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讓位於宣城涇縣的桃花潭名揚天下。宣城之旅的第一站,就去李白打卡的桃花潭一睹其芳容吧。桃花潭,南倚黃山,西連九華山,她像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涇縣以西40公裡處的青弋江上游。

  涇縣青弋江段(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走在穿越千年的古渡口,登上踏歌岸閣,凝望一坐一立對酒當歌的李白和汪倫雕像,不由得想起那首古詩和那段情義。當年,因汪倫的一句“此地有十裡桃花,有萬家酒店”,引得好游又好飲的李白不遠千裡來到桃花潭。臨別之際,汪倫踏歌送行,李白百感交集,遂作千古名詩《贈汪倫》傳吟至今。

  涇縣桃花潭風景區潭畔風光(組圖)(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懷仙閣下水悠悠,李白詩篇萬古留。”登上懷仙閣,憑閣遠眺,遠山含黛,近水如煙。清晨還沒來得及散去的薄霧如白紗般氤氳在青弋江上,千裡煙波如夢如幻,宛若仙境,當年李白汪倫提壺美酒同游桃花潭的畫面似在眼前。

  涇縣桃花潭風景區懷仙閣(組圖)(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桃花潭四時之景皆宜人,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一類標准,水溫常年保持在10攝氏度。無論什麼季節來,都可體驗“中國最美網紅打卡地”桃花潭景區10℃恆溫漂流。夏季至此消暑,泛舟青弋江,一篙青綠,碧波微漾,兩岸“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萬般美景,盡收眼底。

  涇縣桃花潭風景區恆溫漂流(組圖)(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因詩得名的桃花潭,美在風光旖旎的山水勝景,美在典藏深厚的文化底蘊。走進“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現存36塊,高懸的“忠孝堂”為明萬歷皇帝所賜。從斑駁古舊的建筑觸摸流轉千年的古老印記,感受中國古祠堂的宗族文化。

  涇縣桃花潭風景區翟氏宗祠“忠孝堂”(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站在始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前,重檐飛角,方圓八面,雖歷經數百年滄桑,氣勢猶存,仿佛在訴說人才輩出的輝煌歷史。

  涇縣桃花潭風景區文昌閣(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從桃花潭景區駕車20分鐘,即可到達位於涇縣桃花潭鎮的查濟古村。查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現存明清古建筑200多處,是皖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涇縣查濟古村落俯瞰圖(組圖)(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相傳李白與汪倫自桃花潭分別后,受查濟人查師模相邀,來到查濟游玩,對當地美景贊嘆不已,流連而忘返。

  “十裡查村九裡煙,三溪匯流萬戶間。寺廟亭台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查濟依山傍水,推窗見河,開門走橋。岑溪、許溪、石溪穿村而過,將一幢幢浸泡著歷史陳香的明清古建筑攬入懷中。

  涇縣查濟古村落全貌(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涇縣查濟古村落古建筑(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村中祠堂、牌坊、廟宇、古橋林立,疏朗有致,宛如一座古建博物館。沿溪而上,一座始建於明代的紅樓橋撞入眼帘。紅樓橋,留不住數百年來往的匆匆步履,隻留下萬條垂下綠絲絛的“一帘幽夢”,在歲月中搖曳著古色古香。

  涇縣查濟古村落紅樓橋(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走在查濟,移步皆是景,入眼皆是畫,仿佛誤入世外桃源。你看那青磚黑瓦、門廳樓柱,造型各異、結構精美。位於村中水郎巷的德公廳屋,繁刻精鏤,栩栩如生,經年而不朽,處處流瀉著元代建筑的匠心品相。

  涇縣查濟古村落德公廳屋(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被譽為“中華寫生第一村”的查濟,沒有商業喧囂,隨處可見凝神作畫的人,端坐一隅,將粉牆黛瓦、雕梁畫棟、飛檐翹角一一入畫。畫裡是穿越千年的農居樓閣古建,畫外是安閑朴素的小橋流水人家。

  涇縣查濟古村落寫生(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中所贊即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首宣筆。涇縣黃村鎮是著名的“中國宣筆之鄉”,著名書法家林散之來到這裡,在初試宣筆后,興致勃發,欣然作行草一幅,題詩雲:“人人都愛湖筆好,豈料宣城筆亦佳。”

  一支宣筆的制作,經選料、配料、齊毫、圓筆、修筆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才能達到“尖、齊、圓、健”四德之美。這項傳承了2000多年的宣筆制作技藝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宣筆(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到了黃村,必訪“三兔”,來到“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涇縣三兔宣筆廠,即見一間靜謐的制造工坊,30多位制筆師傅正在忙碌,有條不紊。

  涇縣三兔宣筆廠(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涇縣三兔宣筆廠宣筆制作(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工坊的旁邊還有體驗區,一方教室,桌面上鋪著毛氈,擺著宣筆和墨水,來此游玩可感受筆尖上的傳統文化。

  涇縣三兔宣筆廠宣筆體驗區(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涇縣還是宣紙的故鄉。坐落於涇縣烏溪境內的宣紙文化園,由中國宣紙博物館、“三丈三”巨宣制作車間和宣紙技藝體驗園組成。

  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俯瞰圖(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宣紙博物館書畫展廳(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宣紙享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之美譽,制作工藝極其繁復嚴苛。精選當地優質青檀樹和沙田稻草,經手工撈紙、晒紙、烘干等一百多道工序,方可造就一張“薄如蟬翼潔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宣紙。

  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制紙工藝(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走進“三丈三”巨宣制作車間,看到44名撈紙工人在8名拉繩工人的配合下,抄撈起一張長11米、寬3.3米的巨型宣紙。這項手工撈制巨宣的技藝於2016年成功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宣紙制作車間(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為青少年研學基地,宣紙文化園不僅可讓孩子們了解宣紙傳承千年的文化自信,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亦可親身體驗制作宣紙的樂趣,還能購買到正宗“紅星牌”宣紙系列產品。

  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制紙體驗(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風光旖旎的美景固然不容錯過,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同樣不可辜負。日暮西山,飢腸轆轆,胡適一品鍋、涇縣燜面和涇縣茂林糊悉數上桌。

  名人的加持,讓胡適一品鍋增添了文化的趣味。蘿卜、干豆角、紅燒肉、油豆腐、蛋餃一層層鋪於鐵鍋中,數種食材滋味彼此滲透,口感豐富,滿嘴生香。

  濃湯慢煮的涇縣燜面,據說當地老百姓曾用它慰勞新四軍,故又被稱為新四軍燜面。帶皮五花肉肥而不膩,飽噙湯汁的面條爽滑可口,鮮香四溢,甚是美味。

  一碗看似平淡無奇的涇縣茂林糊,實則飽含山珍之精華。它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並稱為“茂林三絕”。一匙入喉,稠而不裹,滑而不流,每一口都是鮮味十足。

  品嘗完宣城美食后,夜宿觀禾民宿是個不錯的選擇。她既有徽派建筑的審美格調,又有現代農庄的功能特色。夜晚枕著禾香入夢,耳畔虫鳴唧唧,蛙聲陣陣,一天的舟車勞頓盡消。

  涇縣觀禾民宿(組圖)(圖片來源: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平生聞說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來吧,和大詩人李白一起尋古探芳,於古色古香的粉牆黛瓦處,攜一束亙古飄香的薄宣,泛舟桃花潭,慢享“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詩情畫意。(章小皖)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