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淮南丨時苗留犢

如果用一串詞來關聯淮南,你能想到哪些?中國能源之都、中國成語典故之城、豆腐發源地、八公山、壽州古城、淮南牛肉湯……真的是很多很多,淮南就是這般豐富多彩、歷史文化厚重、魅力無限。今起,淮南日報全媒體專門推出一個欄目《典出淮南》,與大家分享有關淮南和與淮南有關的的成語典故。
事實上,淮南就是這樣一個與成語典故有著極深淵源的城市。首先,她的名字源於成語典故"橘生淮南"。以成語典故作為城市名稱的地級市可謂屈指可數,除淮南市外,還有邯鄲市(邯鄲學步)、洛陽市(洛陽紙貴)、大同市(大同小異)等。其次,她擁有豐富厚重的成語典故資源,一本《淮南子》記錄了349條沿用至今的經典成語典故,另外還有出自壽州古城、八公山、淮南國的近百條成語典故。說了這麼多,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魅力所在。
(一) 時苗留犢
發生地:壽縣
出處:唐朝李瀚《蒙求》詩:“時苗留犢,羊續懸魚。”
典故:時苗是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今河北邢台平鄉)人,據《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時苗一生清白,為人疾惡。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為壽春令。
為官上任時,時苗套上自家喂養的黃牛,拉著大車,一步一步走到任所。一年后,母牛生一小犢。這期間,時苗把壽春治理得井井有條。然當時朝廷無能,時苗不滿曹操專權朝政,便棄官歸隱。臨行前,他把官印挂在大堂上,把小牛犢拴在縣衙門前。群吏見狀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其將牛犢帶走。時苗執意不從,說這個牛犢是我家黃牛來到壽春后生下的,它是吃壽春水草長大的,理應留給壽春的父老鄉親。當地民眾雖“攀轅臥轍”,時苗還是執意留犢而去。
盡管生離死別的小牛犢肝腸寸斷、哀鳴不已,盡管百姓萬分誠懇,甚至不惜“攀轅臥轍”力勸其將小牛犢帶走,但都沒有使“鐵石心腸”的時苗改變主意,毅然決然地揮手遠去,不帶走一片雲彩。后來,人們為了紀念時苗為官清廉,亦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知州趙宗順從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時公,因稱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曰 “留犢祠巷”。時苗死后葬於太平鄉小漳河之濱,當地群眾稱其墓塚為“牛令圪塔”。
“教民有法”“廉守自儆”“令行風靡”“不肅而治”“攀轅臥轍”“相送於道”等等,這些滿含敬意和正能量的詞匯,充分顯示出時苗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事實也正是這樣,“留犢池”“留犢坊”“留犢祠”“留犢祠巷”千百年不衰,這就是最好的說明。
“時苗留犢”的背后,顯然是有壁立千仞、凜然難犯的“清介”為根基的,否則,無源之水必難遠,無本之木必難長。時苗的清介,無異於一面人生明鏡,在它的面前,歷代官員均可以此為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