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雨山區:落實“兩山”理念 讓百年礦區蝶變
作為安徽馬鞍山的工業強區,雨山區積極落實“兩山”理念,繼長江東岸綜合整治之后又打響了“向山大會戰”,努力將向山地區打造成南京都市圈的“生態服務區”。
一錘定音,啟動“一號工程”
今年以來,馬鞍山市堅持“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發展定位,一錘定音啟動“一號工程”,雨山區迅速響應,狠抓落實,統籌推進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修復,加速城市綠色轉型步伐。
保護“城市之源”,以面積54平方公裡的向山鎮為主的向山地區位於馬鞍山市東郊,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接壤。向山地區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有著近百年的露天採礦史,該地礦山集聚,有“華東第一大採場”之稱,被譽為“馬鋼糧倉”的凹山礦正位於此。馬鞍山因礦生鋼,因鋼立市,向山之於馬鞍山猶如凹山礦之於馬鋼。同時,流經馬鞍山市主城區、被稱為“母親河”的兩條主要河流慈湖河、採石河均發源於此。因此,向山地區可謂馬鞍山的“城市之源”。然而,幾十年來的超強度、大規模粗放式開採,導致向山地區的區域地質地貌受到破壞,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
順山路而上,行至山腰,隻見凹山湖綠水盈盈,四周花團錦簇。其實,這座人工湖的前身就是具有百年開採歷史的凹山採場。上世紀70年代,馬鞍山市曾提出“全市人民齊動員,千軍萬馬戰凹山”的口號,兩次發起全市“凹山大會戰”,凹山採場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在為我國鋼鐵事業貢獻了2億多噸的優質礦石之后,凹山採場完成開採使命,並迎來復墾復綠。
如今的向山地區是以凹山礦為代表的眾多礦坑集聚地,常住人口6萬多人。向山地區位於城市上風口,是慈湖河、採石河等長江支流的發源地,處在長江15公裡防線,同時還受到自然風景區紅線限制,是重要的生態屏障,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也事關長江大保護的質量和效果。為此,馬鞍山市把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
讓“城市傷疤”變“生態服務區”
修復“城市傷疤”,打響“向山會戰”。馬鞍山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重要生態系統及生態脆弱地區保護與修復,把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擺上重要位置,並以此為重點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工程。
2021年7月15日,馬鞍山市召開全市“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動員大會”,提出舉全市之力打好新時代“向山大會戰”。一個採用“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土地整理開發、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導入升級等五大方面,統籌推進重度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綠色礦山提升、兩河源頭淨流、生態屏障構筑、土地整理利用、路網提升改造、城鎮更新改造、產業體系再造、生態價值轉換等“十大工程”正在雨山區主戰場迅速鋪開,以高標准修復促高顏值生態,以高顏值生態促高質量轉型,以高質量轉型促高品質生活,推進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
“正在啟動第三輪落星村壩頭坡頂整治,提升周邊景觀,進行花園式改造,同時加大對現有林木的養護。”向山鎮建設辦負責人楊亮介紹,固廢堆場被發現后,當地政府聘請專業機構“量身定制”了整治方案,設置混凝土防滲牆,修筑導排水溝,實現雨污分流,覆土復綠等,經兩輪整治后,“固廢堆場”變身“景觀帶”。與落星村壩頭一樣正在進行生態修復的還有東山礦、凹山排土場、城門垌尾礦庫等。
目前,向山地區多處礦山用地逐步開展生態復墾改造,羅卜山、城東、順發等在冊選礦廠尾礦庫正啟動閉庫和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據了解,經過整治,今年該地區已有8家採礦企業和20家小選礦廠徹底拆除,8個尾礦庫順利閉庫,7個棚改項目穩步推進,12個歷史採礦宕口復綠復墾,復綠造林達到5810畝。
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城市,馬鞍山市著力推進長江流域露天礦山和尾礦庫治理修復,推動區域生態環境空間共保、協同治理。除凹山礦外,馬鞍山市雨山區還積極配合中國寶武馬鋼對丁山礦區、高村鐵礦、和尚橋鐵礦等進行綠色礦山升級改造和環境綜合治理。據了解,“向山大會戰”號角吹響后,按照規劃,雨山區決心在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舉全區之力把向山地區打造成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全國EOD綠色轉型示范區和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
荒山披“綠裝”,礦坑變“客廳”
如果現在你來到向山,會驚嘆於道路兩側組團式的景觀帶,感嘆平整的瀝青路面,贊嘆礦坑周邊逐漸成形的山體公園……雨山區正在努力把向山地區打造成南京都市圈的“生態服務區”。
向山之變,始於微處﹔向山之美,忠於山水。馬鞍山市雨山區圍繞打造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的目標,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開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及產業導入升級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片片荒山正披上“綠裝”,百年礦區正向著馬鞍山東部“城市花園”的目標邁進。向山的變化,如夏日的熱浪扑面而來。
2017年閉坑的凹山採場,如今已“變身”為一座巨大的人工湖,如同嵌在向山的“藍寶石”。在凹山人工湖的西側,一排排元寶楓、杜仲和山桐子將原本荒蕪的山體環繞,分階分層設計,讓這片極具經濟價值的生態林擁有了美的視覺體驗。
然而,前不久,這裡還是塵土飛揚。2021年6月26日項目啟動,6月30日施工方案出爐,7月5日施工圖敲定,7月11日種下第一棵樹……“三棵樹”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建設的“進度條”不斷刷新,凹山湖西側20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已基本建設完畢,從觀景平台可以俯瞰凹山湖全貌﹔一直延伸到邊坡的景觀帶也基本種植完成,待部分噴播工序及完善工作結束后,凹山湖西側這片山體公園就可以與市民見面。
“元寶楓、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極高的特種經濟林樹種,種植這些樹木在實質性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問題的同時,也將帶動后續產業發展。”項目現場負責人魏澤偉介紹,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通過對“三棵樹”產業的深入探索實踐和特種經濟林行業的研究,總結出“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推行這樣的發展模式,使綠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銀山轉化,推動向山地區真正實現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的協調發展。
凹山採場的轉型是向山地區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面對生態欠賬,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打響了生態修復攻堅戰、持久戰。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復綠,一處處礦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陸續就位,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正在高規格高標准推進。
對接主城區路網升級。想要對煥然一新的景觀公園一探究竟,需要的是暢通無阻的交通路網。2020年以來,特別是今年7月以來,雨山區和寶武馬鋼等企業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發力推進綜合整治,全力打好新時代“凹山大會戰”,向山部分地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的道路完成升級改造,老舊廠房修葺一新,處處展示出生態蝶變的美好圖景。
如今,在市區通往向山鎮的西部入口處,已很難再尋覓破敗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綠植、層次分明的花園式景觀,向山鎮逐漸與主城區連為一體。進入西部入口,沿著新修建的向陽路一路向南,進入南山大道,破碎顛簸的盤山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適的瀝青馬路,移步換景的蜿蜒山路為行程增添了野趣。
不僅進入向山鎮的路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其內部對偏遠村落的交通要道也進行了改造提升。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向山鎮打造了一條南部循環路,將各村之間打通,方便車輛通行的同時,也由著這些柏油馬路將向山鎮推介出去。“過去落星村南邊的自然村到313省道需要先到鎮上繞道,南部循環路修好后,可以直接以兩地最短距離穿行,至少能節約一半時間。”“四好農村路”擴面延伸工程落星村南部循環路項目負責人李正介紹,南部循環路全部採用瀝青鋪設,改變了以前機動車無法通行的狀況。
雨山區區委書記左年文介紹說,隨著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向山地區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成為馬鞍山“白菜心”的一抹綠、南京后花園的一顆璀璨明珠。(張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