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花開五朵·安徽紅

黨建紅丨安徽宿州:用“黨建紅”推動“發展紅”

楊賽君
2021年06月30日10:0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安徽宿州,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熱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如今,在這片沃土之上,黨徽,在基層熠熠生輝,黨旗,在基層高高飄揚!

多年來,宿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建好主陣地,以黨建為統領,匯聚起澎湃發展動力,不斷構建新的發展格局。

黨建工作,串成宿州大地最美風景。

埇橋區組織金融機構到田間地頭送政策。宿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選青推優 激活村級發展“一池春水”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上,宿州市委常委、泗縣縣委書記張志強從北京捧來了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的獎牌。作為一個曾經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泗縣從黨建上做文章!

泗縣縣委聚焦在激發干群內生動力上,創新實施“村創旗、以旗定位”“戶創牌、以牌定績”“人創星、以星定酬”,構建起了精准扶貧的聯動機制,村創旗、戶創牌、人創星,從基層黨組織到黨員再到普通群眾,人人都有參與感,上下一心擰成繩。

此外,泗縣還在加強村黨組織書記的選拔、培養及使用,著力打造一支能經營、善管理、會致富的帶頭人隊伍上下功夫。

“泗縣積極落實‘三培養’機制,即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黨組織帶頭人。”泗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韓昌盛介紹,目前泗縣全縣致富能手型村黨組織書記達89人,佔53%。泗縣還定期面向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公開招聘村后備干部,為村級帶頭人隊伍積蓄“源頭活水”。組織第一書記、村書記到長三角發達地區學習培訓,提升能力素質。

蕭縣組織選派幫扶干部在駐村承諾牆上簽字。宿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泗縣在干部選派培養上的成功經驗做法正是宿州市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生動實踐。

2015年起,宿州市就在全省率先選派359名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到建檔立卡貧困村擔任“脫貧攻堅第一書記”,把最優秀的干部選派到脫貧攻堅一線。通過近年來持續加強駐村幫扶力量,廣大駐村幫扶干部用雙腳丈量民情、用行動排解民憂,其“領頭雁”“橋頭堡”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宿州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破解村級干部隊伍青黃不接問題上,宿州市堅持城鄉統籌,創新實施“選青推優”計劃,“下深水”摸排招引優秀人才,為村級干部隊伍注入“源頭活水”,全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夯實組織基礎、提供不竭動力。

“宿州採取縣鄉聯動,通過公安、人武、人社、團委、婦聯以及駐村工作隊等六個渠道,深入摸排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巾幗能人、致富能手等六類人群,建立本土優秀人才名錄,切實摸清‘家底’,加強溝通聯系,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回村任職、回鄉創業。”宿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非公工委書記唐明介紹,通過廣泛摸排,“公開選青”“本土推優”,宿州儲備了5300多名優秀村后備干部,實現了每個行政村不少於3名的目標,為鄉村振興儲備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

“鄉村振興一線,是干部增長見識、錘煉本領的大課堂,也是錘煉意志、砥礪作風的磨刀石。”宿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楊宏星介紹,宿州市把鄉村振興一線作為“練兵場”,把那些政治過硬可靠的忠將、敢於擔當負重的干將、善於攻堅克難的闖將,選派到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淬煉提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中,宿州市委組織部作為全國唯一市級組織部門榮獲2018年“組織創新獎”﹔英勇犧牲在搶險救災一線的選派幫扶干部曾翙翔烈士榮獲2019年“奉獻獎”﹔蕭縣孫圩子鄉馬庄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焦鳳軍、泗縣“旗牌星”精准扶貧聯動新機制,分別獲評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組織創新獎”,宿州成為安徽省唯一連續4年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的省轄市。

碭山縣良梨鎮馬庄村黨建副主任張光學(右一)下班后從便民服務中心的快遞驛站順便帶回了沿路群眾的快遞,及時送到群眾手中。崔猛攝

為民服務送到家 架起黨群“連心橋”

“俺常年在外務工,村裡股權証書漏登,前段時間村干部主動聯系俺並幫俺辦好相關手續。干部們主動幫群眾辦事的方法太好了,真心感謝他們!”近日,在江蘇無錫務工的安徽蕭縣聖泉鄉小孟庄村民孟慶坤在為民服務微信群裡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情。孟慶坤正是蕭縣為民服務“送到家”活動的受益者之一。

同樣欣喜的還有楊樓鎮新廷社區的張大爺,80歲的他腿腳不方便,去村部辦事很麻煩。如今,他隻要打個電話,就有志願者上門服務。“真是沒想到,現在生活太幸福了,感謝黨和政府。”

“以前感覺政府門難進、事難辦,現在是干部隨時在線,服務送上門。”蕭縣劉套鎮前徐安村村民李紅艷對為民服務“送到家”深有感觸。據悉,僅在蕭縣,274個行政村(社區)均設立為民服務點,解決了許多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蕭縣只是宿州市推深做實民服務“送到家”工作的一個縮影。

宿州人口規模大,尤其是農村人口眾多。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群體日益增加,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

為了破解這些問題,宿州市委組織部推動各級各類服務群眾資源,以村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落地。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劃分服務網格,把駐村幫扶干部、村(社區)干部、扶貧小組長、黨員等劃分責任區,定點聯系網格群眾,宿州共劃分服務網格1.5萬個,組建服務隊伍6228支,織密上下聯動、全域覆蓋的為民服務網絡。

“干部要入村頭、下地頭,去聽取群眾的實際需求,與群眾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多干群眾急需的事,多干群眾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唐明介紹,在今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為順應群眾民生關切點,宿州還積極拓展服務方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為民服務,推動由數量向質量、傳統向新型、物質向精神轉變。

如今,宿州各級黨員干部變“坐等上門”為“常態串門”,到一線了解群眾需求。服務資源實現了從“中轉站點”到“集散中心”的一線整合,服務體系更是從“辦事出村”變成了“服務到家”,一站式滿足老百姓不同的需求。

埇橋區紅色物業志願服務。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紅色物業 “最后一百米”的有效作為

城市小區眾多,尤其是老城區老舊小區集中,基層矛盾最為集中,在這最讓人關注的“最后一百米”,黨組織可以有怎樣的作為?來到宿州市埇橋區,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垃圾桶上設拉手,輕輕一拉,給垃圾找到家﹔紅色微型消防車,老舊小區更安心﹔免費理發磨刀,便民服務來到家門口……在宿州市埇橋區老舊小區北苑小區,紅色物業的入駐,改變了居民的生活,讓居民直呼“貼心又暖心”。

兩年前,北苑小區還是個典型的老舊小區,長期沒有物業管理,安全沒有保障。如今,紅色物業的入駐,給小區開出了治理“良方”。

“大家對小區的環境有沒有什麼意見,歡迎大家多給我們提啊。”在北苑小區A區,紅色物業東關街道項目經理王樂正在同轄區內居民交流。利用一周一次的“項目經理接待日”,走到群眾身邊。“轄區范圍比較大,我們平常接觸聽到群眾的聲音有限,為了更好地助推小區治理,我們專門建立‘經理接待日’這種機制,為的就是能更清楚地了解群眾的想法,共同把小區給治理好、管護好。”

在埇橋區,11個街道的236個小區都迎來了紅色物業新管家,基層管理服務有了顯著變化。

2018年10月,埇橋區成立了宿州市埇橋區紅色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各街道辦事處成立“紅色物業”服務中心,社區成立“紅色物業”服務站,健全三級物業服務平台,定期召開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紅色物業四方聯席會議,高效解決業主反映的問題,全面提高群眾滿意度。

在紅色物業模式中,街道社區選派優秀黨員到物業公司擔任黨建指導員和物業服務質量監督員,物業公司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街道社區黨委“兼職委員”,搭建起社區與企業、業主之間溝通的平台,串聯起了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小區業主、黨員志願者、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等主體,使社區黨組織成為城市小區治理、物業服務管理的“主心骨”。

“紅色物業鍛造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紅色隊伍’,建立了一套規范化、系統化、高標准的物業服務‘紅色體系’,掀起了一陣讓街道滿意、社區滿意、住戶滿意的‘紅色旋風’,改善了紅色物業服務小區的整體面貌,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宿州紅色物業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杜偉說道。

“抓好黨建是一切工作成績的基礎和前提,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宿州充分發揮黨建‘紅色引擎’的推動作用,用‘黨建紅’推動‘發展紅’。”宿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楊宏星介紹,多年來,宿州在不斷探索中培育出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黨建品牌,打造具有宿州特色的黨建新名片。

走好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百米”,方能行穩執政為民的“千萬裡”。

不論是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還是在基層治理的第一線,亦或是在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宿州大地黨旗始終高高飄揚。

宿州,黨建引領,揚帆發展正當時!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