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巡禮·淮南篇︱綠色崛起,煤城變“美城”

2021年06月07日08:41  來源:安徽日報
 

20210602000263a.jpgB001_副本.jpg

經過生態修復后的老龍眼水庫生態區,湖水清澈,湖面碧波似鏡。記者 李博 特約攝影 倪軍 攝

在2021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淮南市“楚風漢韻、雲數淮南”展廳成為全省唯一地級市獨立展廳精彩亮相。展廳展示了該市在大數據、智慧城市、新基建、智能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的數字化創新成果,讓參觀者零距離感受到“數字淮南”的魅力。

百年“煤城”精彩嬗變,綠色轉型揚帆起航。近年來,淮南市堅持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轉型思路和綠色產業發展路徑,讓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綠色,正在成為淮南轉型發展“主色調”。

揚“煤”吐“氣” 培育綠色動能

1月21日,安徽嘉璽新材料公司投資的年產35萬噸苯乙烯項目正式投料試生產。截至5月17日,公司累計生產苯乙烯10.45萬噸,總產值近8.3億元。 “這是淮南煤化工產業鏈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淮南煤化工園區負責人黃坤告訴記者,安徽嘉璽一頭對接中安煤化一體化項目,一頭對接合肥家電產業的注塑件和殼體生產線,串起了苯乙烯上下游產業鏈。

“十三五”期間,淮南市聚焦“揚煤吐氣”,加快煤炭資源精深加工轉化,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圍繞打造煤電化氣千億級全產業鏈目標,初步形成了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格局。

2019年11月16日,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在淮南正式揭牌,標志著淮南煤礦正式邁進淮河能源時代。2020年,淮河能源集團全年本土商品煤產量達到4280萬噸,中煤新集集團商品煤產量超過1600萬噸,有力保障了煤炭供應。

從平圩、洛河、田家庵三大電廠的火力發電,到如今的煤電聯營,淮南的6大發電企業總裝機容量1591萬千瓦,佔全省的21.5%,煤電產業擎起了淮南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

“淮南市秉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下足功夫做精做優煤電化氣產業鏈。 ”淮南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戴宜斌告訴記者,煤化工產業園已揚帆起航。

2019年7月,中安聯合一期投資267億元的煤制170萬噸/年甲醇轉化70萬噸/年聚乙(丙)烯項目打通全流程實現試生產,填補了安徽省大型聚烯烴工業的空白。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且環境友好型的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項目紛紛落戶淮南。

隨著煤炭產業鏈的延伸,淮南市拓展新思路,採用新技術發展煤(制)氣產業。依托淮河能源廢棄及現有礦井,該市大力發展煤層氣開採。 2020年12月20日,淮河能源集團新謝1號井產出的煤層氣正式進入安徽省天然氣主干管網。

20210603000259a.jpgB001_副本.jpg

淮南著力打造大數據基地。記者 柏鬆 攝

綠色發展 壯大新興產業

散熱器、蒸發器、冷凝器、中冷器……日前,記者走進淮南現代產業園,淮南盈信汽車空調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工人們在緊張忙碌著,一件件剛從生產線下來的冷凝器、蒸發器被包裝整齊,等待發往全國各地。

淮南市田家庵區將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確定為重點產業鏈之一,把淮南現代產業園列為發展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的主陣地,積極搭建產需對接平台,集中要素資源,扶優扶強,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積極打造汽車配件產業鏈集群。

近年來,淮南市堅守綠色發展底線,致力於傳統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壯大,努力打造大數據、特鋼、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煤系固廢物利用5個百億產業。

伴隨著機器轟鳴聲,幾分鐘功夫,重達一噸多的鋼坯就變成了盤在一起的成品線材。在謝家集區宏泰鋼鐵有限公司軋機車間內,企業負責人林華情告訴記者:“宏泰鋼鐵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9億元,‘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始終是企業的發展理念,煙塵排放效果優於國家標准。”依托宏泰鋼鐵,謝家集區全力推進“淮南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在延鏈升級中打造百億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

煤矸石、粉煤灰,在淮南,來自煤礦和電廠的污染“廢物”轉了一圈,就成了“寶貝”,上游企業的廢料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

曾經制約生態環保的廢棄物,如今變成了循環經濟的香餑餑。來到潘集,走進正在建設的煤電固廢產業集聚區,陶粒試驗生產線正在進行產線優化。這種取自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細小陶粒,將被廣泛應用於建材、園藝、耐火保溫材料等眾多領域。

為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淮南市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推動“開發區+招商+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三位一體突破。煤電產業佔GDP比重由2015年的27.5%下降至2020年的24%,“十三五”時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量的近70%來自非煤電產業。

龍湖公園是淮南市民休閑好去處。 記者 柏鬆 攝

挖掘“寶藏” 筑就綠色民生

10月份從遙遠的北方飛來,第二年3月份再飛回……從201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鴛鴦在淮南市大通區採煤沉陷區濕地越冬。這裡曾經是滿目瘡痍的九大採煤沉陷區,為推進城市“傷疤”修復,淮南市啟動九大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10.27億元,讓水草豐美、湖水清澈,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

有著上百年煤炭開採史的淮南,一度生態惡化、傷痕累累。近年來,淮南市以生態文明統領城市發展,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先后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等稱號。

“游在八公山,住在妙山民宿,在國家森林公園裡呼吸著新鮮空氣,心情真舒暢! ”近日,來自河南省駐馬店市的游客王立軍由衷地說。淮南市八公山區圍繞“綠色八公山”,重點打造文旅產業、農旅產業,推進民宿與旅游、文化、康養、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帶來“流量”。

淮南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淮南市大力開展石質山植被恢復、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鄉村道路河渠綠化、庭院綠化、“四旁”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森林質量提升面積達104.45萬畝。

“我們兄弟倆在這裡開了家餐館,每天能接待40多位游客,年收入有8萬元左右。”在焦崗湖靠經營餐館致富的漁民李萬飛欣喜地告訴記者。

佔地6萬畝的焦崗湖,素有“淮河大濕地、華東白洋澱”美譽。 “靠生態美麗,靠生態富裕! ”毛集實驗區依托焦崗湖,全面推進全域旅游,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在全市率先實現省級生態鄉鎮全覆蓋,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小康路。

從漫天泥灰到滿目青翠,如今,淮南已經成為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綠帶環繞的宜居都市。(柏鬆)

(責編:范曉琳、李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