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三孝口先鋒悅·書房 “紅色合肥”主題展。記者 張理想 攝
紅,是最熾烈的顏色。她是先烈鮮血的象征,革命旗幟的色彩。
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宏偉大業,奪取的一次次偉大勝利,是一部紅色的鴻篇巨制,是一支紅色的精神譜系,是一條紅色的文化血脈。
紅色主題,是永不過時的篇章,是文化建設的基石,是精神賡續的原鄉。百姓需要紅色文化,需要紅色精神,需要從耀眼的紅色中回溯光輝的歷史,傳承先輩的遺志,汲取奮進的力量。
把紅色帶到百姓的身邊,建起家門口的“紅色驛站”。讓每一個普通人,走過街角的紅色郵局,就能回望一章壯闊的歷史﹔逛逛村頭的紅色文化站,就能打開一段先烈的記憶﹔漫步社區的紅色主題廣場,就能感受一股前進的動力﹔置身鬧市的紅色閱讀空間,就能接受一種精神的熏陶。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光榮的紅色記憶留在百姓身邊,把黨的輝煌歷史刻進百姓心裡,小小的“紅色驛站”是尋常巷陌中的動人風景,是萬家煙火中的文化客廳,是茫茫人海中的精神地標。(張理想)
紅色郵局
藏品見証光輝歲月
人間四月,春光將盡,卻也是大別山最美的時節,映山紅綻放在青山之間,為大山增添一抹亮紅。大別山深處,金寨縣湯家匯鎮內的紅軍街上,有3間並不顯眼的瓦房。 “這3間瓦房可是國寶,全國現在隻有兩所保存完好的蘇維埃時期郵局,這所赤城赤色郵政局就是其中之一! ”湯家匯鎮宣傳委員何旭告訴記者。
1930年初,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在湯家匯鎮設立了赤城赤色郵政局,也被稱為“紅色郵局”,這是安徽省境內第一個蘇區郵政機構,也是根據地最早建立的郵政機構之一。到1932年10月,在2年9個月的時間裡,這所郵局為紅色政權傳遞文件、為紅軍戰士傳遞家書,在最艱難的歲月裡,用一張張信紙鼓舞著革命的士氣!
盡管設立在90年前,但赤色郵局機構設置科學合理,其下設置了7個支局,每個支局都配有郵戳、公章和統一的信布袋,擔負著發行報刊、郵寄信件、傳遞文件等任務。 “這些在今天看來輕而易舉,但在革命歲月中則充滿了危險,為了安全將信件送達,赤色郵局的通訊人員創造了各種秘密文件傳遞方式。 ”何旭告訴記者,蘇區和白區地下黨組織傳遞信件,通訊員常將信件放在衣服、帽子、鞋子的夾層之中,或者捻成很細的紙捻子纏到繩子之中傳遞。每一封送出的書信,都包含著難以想象的困難和艱險。 “赤色郵政局的3任局長均被敵人殺害,在送信途中犧牲的通訊人員更是數不勝數。 ”
小通訊員胡小五就是犧牲在送信途中的無數先烈之一。15歲的胡小五是列寧小學少先隊隊長,是六區紅軍獨立營的一名通訊員。一次戰斗中,獨立營營長負傷藏在野外,寫了一封信讓胡小五送給南庄畈交通員王大和。胡小五在送信過程中,不幸被敵人抓到,狡猾的敵營長張天閣發現了胡小五藏在襪底的信件,逼迫他帶路尋找紅軍隊伍。胡小五將敵人騙入大山深處,在一處懸崖邊抓住張天閣的皮帶,跳下懸崖和敵人同歸於盡!
在如今赤色郵政局的展廳裡,有兩件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兩封由紅軍戰士留下的家書。革命戰爭年代,紅軍的親人收到家書通常都會閱后即毀。戰士盧炳銀家人冒死留下這兩封家書,信封上所蓋的赤色郵戳,是革命戰爭時期赤色郵政事業的見証,也是全國蘇區紅色郵政機構留下的唯一印記。
赤色郵政局是老區當年浴血革命的縮影,如今的紅軍街,則結合紅色旅游,建成了一條電商街。在紅軍街的街頭,當地村民張傳峰是湯家匯鎮電商行業的一個“傳奇”。肢體殘疾的張傳峰不到150厘米,曾是金寨縣湯家匯鎮竹畈村的貧困戶。 2014年,他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開始養羊,2017年隨著電商街建成,他便做起了電商。不僅賣自家東西,也幫周邊群眾賣土產品,帶著鄉親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目前,湯家匯全鎮有電商400余家,通過微信、電商平台、直播等形式,每年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革命年間,一封封在大山間傳遞的郵件寄托著革命的星火,而在新時代,一件件從大山間寄出的快遞則承載著老區人民致富的新希望!(記者 袁野)
金寨縣湯家匯鎮“紅色郵局”。 (資料圖片)
紅色閱讀空間
輝煌黨史浸潤書香
行人熙熙攘攘,車輛川流不息,這裡是三孝口,合肥最繁華的商圈之一,三孝口先鋒悅·書房就坐落在益民街交人民巷的一角。
先鋒悅·書房原是七桂塘人防納涼點,2019年建成並向市民開放,成為合肥市首個黨史紅色主題城市閱讀空間。
先鋒悅·書房的店面布局頗似一個環形,從左側進,到右側出﹔左側是“文說紅色合肥”板塊,右側是“圖說紅色合肥”板塊。經過一排排紅色主題圖書的書架,進入書房左側寬敞的讀者閱讀區,即“文說紅色合肥”板塊,左手邊是“紅色合肥”主題展,右手邊是“合肥老城記憶”主題展。
“紅色合肥”主題展梳理了從1919年至1949年的合肥大事。從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合肥學生聯合會成立,到1926年合肥地區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合肥北鄉支部成立﹔從抗戰期間合肥地區的新四軍沉重打擊日軍,到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合肥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長達28米的牆面展開一個悠長的歷史卷軸,每一個重要年份都真實地標注著當時的重要革命歷史事件。
“合肥老城記憶”主題展精選23幅老照片,展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合肥市在經濟生活、城市建設、科技教育、文化藝術、民生改善等領域的歷史風採。毛主席視察合肥、安徽省博物館建成、光明電影院開業等老照片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光榮與夢想。
繞到悅·書房右側,這裡是“圖說紅色合肥”板塊,連續布置著“衛衙大關、吳山廟、大蜀山、拱辰橋和瑤崗”5間主題閱讀室,每個閱讀室牆上展示著發生在這個地方的重大歷史事件珍貴照片。衛衙大關見証了1919年到1949年合肥各界人士舉行的愛國示威游行、國民大會等活動﹔吳山廟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合肥地區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大蜀山發生多次中國軍隊與日軍的激戰﹔拱辰橋慘案銘記著日軍入侵合肥的暴行﹔瑤崗則是渡江戰役總前委所在地。特別是瑤崗閱讀室,讀者不僅能看到渡江戰役小英雄馬毛姐獲得的一等功臣紅布五角星,還能欣賞陳毅當年題寫在瑤崗住所牆壁上的詩句。
先鋒悅·書房既接入了合肥市圖書館聯盟系統,又加入了共享書店大家庭,集圖書銷售、借閱、共享功能於一體,大大方便了周邊居民閱讀圖書的需求。侯靜雯說:“目前書房擁有圖書1.8萬余冊,周邊居民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在感受氤氳書香的同時,沉浸在黨史紅色主題氛圍裡,能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 ”(記者 張理想)
紅色廣場
鮮活課堂寓教於樂
“這幅畫是半塔保衛戰的場景,當年啊,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羅炳輝將軍率領新四軍把日偽軍打得潰不成軍……”4月25日,在來安縣半塔鎮大劉郢村的“紅色廣場”上,59歲村民朱明星指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紅色”牆繪,如數家珍般給孫子講述那段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革命故事。
1943年,新四軍二師師部遷至大劉郢村,讓默默無聞的小村庄從此登上革命的歷史舞台。那段紅色歷史永遠地鐫刻在這片熱土上,紅色精神在這片熱土上一代代薪火相傳。 2019年,半塔鎮投入225萬元,在大劉郢村興建新四軍二師文化園,也就是村民口中的“紅色廣場”。廣場處處融入紅色元素,設有“魚水情深”主題燈光雕塑、廉政主題宣傳欄、紅色革命歷史人物傳記展板、牆體革命彩繪、初心亭等6個景觀區。整個廣場集傳承紅色歷史文化、廉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休閑建設等功能,現在已成為寓教於樂的綜合型廣場,讓廣大村民在健身休閑的同時,隨時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紅色廣場中心矗立著一座“魚水情深”主題燈光雕塑,在璀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周邊500余平方米的紅色牆繪更是蔚為壯觀。晚上19時許,廣場上響起了紅色經典歌曲“紅色娘子軍”的優美旋律。廣場西北角,一群身著新四軍服飾的老阿姨,跟著音樂節拍翩翩起舞﹔廣場東側,一塊2米長的電子大屏,正在播放紅色電影《建黨大業》,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將紅色力量延伸到了離村民最近的地方……
“看紅色電影、跳紅色舞曲、唱紅色歌曲,已成為紅色廣場每天的固定節目。在耳濡目染中,像我這樣的大老粗,對那段紅色歷史都已非常熟悉了,我也經常把故事講給孫子聽,這是我們紅色文化的根,不能斷啊。 ”朱明星說。
“大劉郢村紅色廣場只是半塔鎮紅色文化的一個縮影。我們把紅色廣場打造成紅色教育的活課堂,在潛移默化中,讓紅色文化在群眾心裡扎根開花,結出紅色碩果。 ”半塔鎮黨委書記張在兵說。
為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大劉郢村積極動員50多名民間文藝愛好者,組建了大劉郢村書畫名家隊伍、大劉郢廣場舞隊伍、大劉郢文化志願者服務隊等文化隊伍,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歷史文化,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紅色文藝作品。 2020年以來,該村已經在紅色廣場舉辦送戲下鄉、本土書畫作品展、文藝宣講、廣場舞大賽等紅色活動20余場,參與觀眾3500余人次,已然成為半塔鎮的“紅色地標”。(通訊員 呂華 記者 張理想)
紅色文化站
抗戰烽火昭示后人
界首市靳寨鄉,“張大橋阻擊戰遺址”紀念碑巍然矗立,周圍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寬闊的公路四通八達。誰能想到,80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針對日軍的惡戰——張大橋阻擊戰。
1941年2月,日軍渡過黃河侵犯豫皖蘇邊界,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軍隊奮勇阻擊。這場惡戰持續一天一夜,牽制了日軍進攻界首城的步伐,為抗日軍隊集結界首贏得了時間,使得進犯界首城的日軍不得已棄城而逃,讓時有“小上海”之稱的界首城免遭嚴重破壞。作為積極抗戰的典范,張大橋阻擊戰在打擊日軍囂張氣焰的同時,更鼓舞了界首軍民甚至是豫皖蘇軍民抵抗日軍侵略的士氣。
為了向后人昭示這場惡戰,靳寨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圍繞張大橋阻擊戰歷史和當地紅色英雄故事,打造了 “靳寨鄉抗戰史館”。抗戰史館佔地面積80平方米,分為“張大橋阻擊戰歷史”“靳寨鄉革命英雄”“偉人在界首”3個展區,通過文字、圖片和講解的形式,展示抗戰烽火,緬懷革命英烈,讓人們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走進展館,“靳寨鄉抗戰史館”7個紅色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在“張大橋阻擊戰歷史”展區,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一幅幅油畫展示了日本侵略者之殘暴、抗日軍民之英勇,向參觀者們講述著那段戰火紛飛、浴血奮戰的歷史。
“靳寨鄉革命英雄”展區,展示著兩位抗戰老兵的照片和抗戰事跡。抗戰老兵楊保清今年已經103歲,依然精神矍鑠。1944年,他所在的連隊駐守在澠池和新安交界的一個山口上。一天,一股日軍向山口進攻,由於山很高,且修筑了防御工事,日軍白天沒有攻上來。天黑后,楊保清奉命站崗,借著月光看到一個鬼子爬了上來,躲在一棵大樹后面。當鬼子走近時,楊保清猛然躍起,鬼子來不及躲避,被一槍托撂倒,跌下山崖摔死。每每談起這段第一次戰斗時的情景,楊保清依然斗志昂揚。
“偉人在界首”展區,展示著劉少奇、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等在界首地區活動的足跡以及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動人故事。1939年10月,劉少奇一行200余人到達界首,分住在西向義街、東向義街、南向義街的群眾家裡,他們除了宣傳抗日、講述抗日故事和革命道理外,還逐家逐戶打掃衛生、挑柴擔水,幫助老人洗腳,獲得了當地居民的一致好評。
靳寨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說:“每年清明節、建黨節、建軍節等重要節日,在校學生、青年團員、黨員干部等各界群體,紛紛到靳寨鄉抗戰史館參觀。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抗戰史館更是接待來自阜陽市、界首市及各鄉鎮的參觀團隊20余次。 ”(通訊員 邢文文 王海濤)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