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位於安徽省東部,毗鄰南京,緊挨長江。
2014年,馬鞍山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16877戶30500人,經過歷年動態調整,目前為14105戶29596人。縱觀安徽全省,“總量不大難度大”是馬鞍山脫貧攻堅的特點,因病、因殘、因缺勞力致貧佔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85%。
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短短幾年光景,全市28個貧困村目前已全部出列,14386戶30227人實現脫貧,區域性絕對貧困問題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
說起近年來的變化,昔日的貧困村、今天的集體收入百萬村——鄭蒲港官塘村的村民總愛說六個字:人心齊,產業興。
興產業 增收步子穩
一把剪子、一頂草帽、一身圍裙……這一個多月來,官塘村村民王麗蘭,天天在瓜蔞地裡忙得不亦樂乎:早上7點出門上工,下午5點收工回家。
“就在家門口的基地,順手活兒一天能掙80元。”已經忙完今年採收的王麗蘭說,這一茬的瓜蔞採摘忙得夠嗆,但忙得帶勁兒。
一個多月前,在官塘村基地被悉心照顧了半年多的200畝瓜蔞開始進入成熟採摘季,隨后,便進入忙碌的採摘期。去殼、分離、清洗和瓜蔞籽晾晒等流程也有條不紊地進行。
“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這瓜可不一般,比起過去種糧食,收入要翻好幾番。”提起瓜蔞,王麗蘭是一臉興奮。
官塘村的瓜蔞基地今年再獲豐收。人民網陳若天攝
在官塘村,瓜蔞種植其實也就是這兩年的事兒。2018年下半年,該村通過流轉土地,開始啟動瓜蔞種植。2019年,頭一年種下的165畝地,當年就產出瓜蔞27500斤,實現銷售收入65.58萬元,畝均產值3974元。此外,基地還帶動了周邊82名村民就業,其中貧困戶5人,戶均增收3000多元。
發展瓜蔞產業,堵在儲存,難在銷售。在村裡開始瓜蔞種植之前,官塘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肖尚文就深諳這其中的不易。
“我們提前協調方方面面的力量,有超市、有大市場、還有電商平台,從目前來看,今年的銷售不成問題。”看著採收回來的瓜蔞,肖尚文是信心滿滿。
“除了本地銷售,通過‘郵樂購’還能銷往全國各地。”肖尚文告訴記者,如今經驗有了,市場也鋪開了,明年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到400畝的種植體量,高標准打造瓜蔞產業基地。
“通過兩年種下來,瓜蔞產業相對穩定,空間大,潛力也足,最重要的是帶貧減貧效果好。”肖尚文說,目前畝均產量有200斤左右,畝均效益能達到4000元。“拔窮根,沒有當家產業不成。”對於脫貧攻堅產業為先,肖尚文深有體會。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如何鞏固脫貧成效,有序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起來,是接下來的發力點。
在肖尚文看來,發展產業做強村集體經濟至關重要。近年來,該村村集體收入一年一個台階,從2017年的11萬元到2018年的24萬元,再到2019年的31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瓜蔞種植,官塘村的村集體收入今年更是有望突破100萬元,達到116萬。
改環境 鄉村展新顏
午飯點剛過,78歲的管英豪,和往常一樣,放下碗筷就順著鋪到家門口的水泥路,徑直往外走。“指定是找村裡的大爺們嘮嗑去了。”老遠處就看到管英豪的馬鞍山市和縣善厚鎮黨委副書記鄭德斌直言道。
果不其然,在離村口不遠的一處院落前,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圍坐在一團,你一言、我一語,邊聊邊晒著太陽,個頭兒高挑的管英豪,戴著頂帽子,格外顯眼。
管英豪是和縣善厚鎮小楊村一名五保戶,孤身一人,無依無靠,過去很少出門的他,現在不那麼“宅”了。為啥?因為就在今年,村裡把水泥路鋪到了他的家門口。
“刮風沒有土,下雨沒有泥,出門回來鞋子都干淨不少。”管英豪的一番話,道出了村民們的共同心聲。
近年來,小楊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庄面貌得到改觀,不僅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連溝渠、機耕路也予以硬化,328省道延伸至村裡的主干道還裝上了太陽能路燈。
變化,管英豪是看在眼裡,感激在心裡。
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的善厚鎮小楊村。人民網陳若天攝
和小楊村一樣,不遠處的黃村,在今年9月份,也完成了水泥路“戶戶通”工程,在“村村通”的基礎上,為每家每戶都修了入戶路。
“在過去,因為‘村村通’工程,村裡出行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美中不足的是,隻有一條入村主干道是水泥路,這對很多老百姓尤其是貧困戶而言,房前屋后依舊是坑坑窪窪,一旦遇上風雪雨天,出行的‘老大難’解決得還不夠徹底。”鄭德斌坦言。
戶戶通,即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是一項惠及家家戶戶的民生工程,也是對農村“雙基工程”的進一步完善,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條件。今年以來,和縣在全縣7個鎮選取11個貧困村224個自然村開展農村“組組通、戶戶通”硬化路工程建設試點工作。
統計顯示,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機制的基礎上,該縣累計組織群眾參與實施組戶通工程139.4公裡,其中村內循環路89.8公裡,入戶路49.6公裡,總投資4960萬元。截至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
在鄭德斌看來,不論是過去的“村村通”,還是今年實施的“戶戶通”,這都是目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以農村道路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改造硬化村組入戶通道,才能真正打通農民出行的“最后一米”。
人心齊 干群擰成一股繩
司徒村地處含山縣南部,三面環山,也是陶廠鎮唯一的貧困村。長期以來,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很多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也賣不上價,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因貧困發生率高、農民人均收入低、集體收入少等原因,2014年7月司徒村被確定為陶廠鎮唯一的貧困村。
“起初的司徒村,在發展上一直沒有自己的思路,遇到項目及資金的支持也不知道怎麼安排和使用,更談不上如何抓住發展機遇。”司徒村黨總支書記袁健坦言,接下來路怎麼走?產業如何發展?怎樣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他眼裡,都是個疑問。
村裡要發展,離不開群眾的支持。
2018年,司徒村在村兩委換屆之后,先后在25個自然村成立了25個村民理事會,自然村內村民想干些什麼事情、申請救助等必須要通過村內民主認可后上報實施﹔民風好、群眾支持配合度高、發展意願強烈的自然村優先發展。
“通過民主建設獲得群眾認可、減少村內矛盾,激發村民自身發展願望。”袁健說,老百姓從過去的“要我發展”變成了“我要發展”。不僅如此,還先后打造了小李村、三卜村、太平庄村、蔣庄村四個村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村居環境美起來了,群眾更加滿意了。
實際上,脫貧攻堅戰打得怎麼樣,群眾心裡都有杆秤。
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對脫貧成效的認可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扶貧干部的工作態度、幫扶力度,具體體現在一件件身邊事、一個個身邊人、一處處身邊變化上:農產品有銷路了、硬化路修到家門口了、不出遠門就能就近就業了……
“隻有把每項扶貧工作都實打實地做好,才能給貧困群眾帶來看得見的實惠,脫貧成果才能更好得到群眾認可。”袁健如是說。
近年來,通過司徒村“兩委”班子的努力,村級產業從無到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呈逐年增長趨勢,2017年為10.18萬元、2018年為15.98萬元、2019年為30.9萬元,預計今年可達50萬元以上。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本來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加之疫情和汛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越到最后,越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精准扶貧好政策落實落細。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袁健如是說。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