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倮倮米業:科技賦能 綠色興農

周坤

2020年12月17日15:5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走進位於安徽天長市的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辦公樓一樓,碩大的標語“為耕者謀利 為食者造福”,十分醒目。近年來,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不斷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讓牆上的標語落實成一項項實際行動。

一稻開花幾裡香,一家煮飯香全庄。如今,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種植、生產的大米因顆粒飽滿、色澤清透、飯粒油亮、香味濃郁。同時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做出特色,立足品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

倮倮米業的優質稻田種植基地。圖片由倮倮米業提供

質量追溯 護航綠色農業

“倮”字,通“裸”,意思是自然的,不加修飾。倮倮米業,首先將自己的產品質量,不加遮掩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

一袋大米,手機一掃,消費者可以知道它的產地、生長過程、加工工藝,甚至施肥和使用農藥的記錄。而如果消費者購買的食品有質量問題,監管部門可以馬上追溯到源頭,做出迅速處理,召回市場上同批次的產品,防止質量問題的擴散。這就是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的質量追溯系統。

“食有源,心方安。老百姓隨時隨地知道產品源頭,知道大米的生產的每一個細節,這就更要求我們做好綠色農業的每一個環節,生產出綠色好稻米。”站在稻田邊,安徽倮倮米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吳太兵說。

要想生產出綠色好稻米,離不開綠色的生產環境。因此,在種植稻米過程中,倮倮米業更是追求自然綠色,不加修飾。

吳太兵稱,近幾年,倮倮米業注重培養生態、綠色、有機的種植模式,先后進行了稻田養蟹、養蝦、養鴨等模式的創新和實踐。蝦稻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在增加效益的同時,提高了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種植管理水平和有機產品品質。

倮倮米業工作人員檢查剛剛加工的大米。人民網陶濤攝

技術創新 引領綠色農業

說起倮倮米業的拳頭產品,吳太兵如數家珍。倮倮有機米、倮倮硒米、寶寶粥米、倮倮香粳米、倮倮香糯米和水磨糯米粉、糙米粉等共7大系列20多類產品。

在這些琳琅滿目的綠色農產品背后,是倮倮米業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人才,加大科技項目落實力度,用科技“武裝”農業,助力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成果。

近年來,倮倮米業建立了檢測、檢驗、實驗中心,添置了氣相色譜儀、快速重金屬檢測儀等大宗檢測設備,提升和增強了農產品自主檢測能力和水平。

同時,物聯網、大數據結合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完善升級,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工健康管理體系在產業鏈各環節的建立和完善,使產品質量得到穩定的提升和管控。

“如今,我們已經有6項國家發明專利、9項外觀專利、5項省級科技成果及4個自主產品品牌……這些都是我們常年與江南大學、江蘇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農科技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產學研機構合作的結果。”吳太兵說。

倮倮米業通過技術升級,提升和增強了農產品加工能力和自主檢測能力。人民網陶濤攝

智能互聯 助推綠色農業

12月9日,在大壙圩農業信息互聯中心,農業物聯網技術員王佳坐在辦公室裡,隻要動動手指,就能從電腦屏幕上掌握幾公裡外有機稻米基地裡的情況。“通過這個監控,我可以實時看到基地周邊的環境情況,以及農作物生產情況,包括溫度、濕度等信息,一覽無遺。”王佳說。

打開電腦,實時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借助北斗,管理農機位置並實時調度﹔在線下單,田間農特產品暢銷各地……如今在倮倮米業,互聯網技術與正在不斷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

在大壙圩農業信息互聯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監控正在觀察種植基地情況。人民網陶濤攝

在農場的道路邊上,一盞盞“大燈籠”似的太陽能誘捕殺虫燈,不僅成為農田裡的一道新景觀,更為農田裡的害虫布下了“天羅地網”。走近看,太陽能誘捕殺虫燈下的白色網盒,裡面有很多死掉的虫子。

吳太兵告訴記者,正是這種殺虫燈,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誘殺田間害虫,從而科學合理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同時,在傳統殺虫燈的基礎上,該殺虫燈添加無線通訊模塊,將殺虫燈的運行狀態和採集的數據實時上報到雲端。

在倮倮米業,你可以看到“互聯網+農業”正在給現代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促進傳統農業“脫胎換骨”,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大腦”。

在吳太兵的藍圖裡,倮倮米業的未來,也將是以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為抓手,圍繞優質糧食產業大力發展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技術應用,打造成安徽省稻田區域加工中心、稻米深加工中心、稻米副產品綜合利用中心和技術研發中心。

(責編:關飛、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