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聚力筑牢社會穩定基石

2020年12月09日08:28  來源:安徽日報
 

矛盾糾紛化解,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尤其是社會風險的基礎。近年來,安徽省各地各部門在傳承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中,聚焦機制建設、推進協調聯動,聚焦平台建設、促進社會協同,聚焦重點領域、化解突出矛盾,聚焦創新發展、打造安徽樣板,著力構建各方聯動、多方參與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格局,更加注重前置防線、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處置,最大限度把各類風險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助解涉企“疑難雜症”

“您好,經過我們的審查,你們之間的糾紛適宜訴前調解,現在征求你們的意見,是否同意訴前調解?”“同意!”近日,一起涉及拖欠工程款和材料款的糾紛,讓滁州市南譙區的兩家企業走進了區法院。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引導他們到滁州市總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派駐南譙區法院工作站,通過調解來解決糾紛。

調解員蔣曉雲接手了這起案子。經過詳細了解情況,蔣曉雲很快找出了雙方當事企業糾紛的“症結”所在,一番耐心細致的釋法說理之后,雙方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困擾了兩家企業許久的難題,僅通過1個多小時的調解,就迎刃而解,雙方都感到滿意。

“現在涉企的矛盾糾紛,很多都是買賣合同糾紛,履約難、合同不規范不嚴謹,以及部分企業主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的,通過耐心解釋、調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多糾紛都可以在訴前經過調解來化解,為企業和法官都減輕了負擔。”今年已經60歲的蔣曉雲,熟悉法律知識,善於調解矛盾糾紛。退休后,熱心調解事業的她走上了專職調解員的崗位。“今年以來,我已經成功調解了439件矛盾糾紛。”說起工作成效,蔣曉雲的話語中充滿自豪感。

裝飾行業企業負責人徐義彪,提起“商會調解”不由豎起了大拇指。今年3月,因為外省一家企業拖欠其21萬多元的項目人工工資,老徐發了愁。無奈之下,他來到“商會調解”工作站求助。當時正值疫情防控,把當事雙方拉到一起坐下來調解,根本無法實現。面對這一難題,蔣曉雲果斷展開了一場“空中調解”,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成功將這起糾紛化解。最終,徐義彪分四期陸續拿到了這筆款項,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涉企商事糾紛、勞資矛盾等成為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此,滁州市於2018年6月12日在全省率先成立總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和法律援助站,參與商事糾紛調解和法律援助工作,“零距離”參與案件調解,“面對面”調解矛盾糾紛,“實打實”為企業服務。據了解,目前,僅南譙區“商會調解”工作室共已接待咨詢8000余人次,化解涉企糾紛991件,平均調解周期在10天以內。

搭建平台“線上解紛”

“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近年來,蕪湖市在全省率先開展矛盾糾紛在線調解平台(簡稱“解紛蕪優”),平台集咨詢、評估、調解、仲裁、司法確認、訴訟服務功能於一體,以減少進入訴訟程序案件為目標,為糾紛當事人提供咨詢、評估,在調解前預先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法律程序。通過在線調解、司法確認、訴訟等手段,提升調解效率和調解質量。通過不斷加強訴源和訪源治理,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逐步實現矛盾糾紛化解一趟不用跑、基層矛盾糾紛不上交、人員不聚集的目標。

據了解,“解紛蕪優”平台為公眾提供PC端和小程序端兩種服務入口,通過平台智能機器人為群眾提供全天候的矛盾糾紛在線咨詢服務。平台支持24大類糾紛事項全覆蓋,依托2000多萬項咨詢數據庫,提供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情形類似的案例來解答當事人的疑惑,通過在線評估為當事人提供賠付金額的預期估值,使之理性對待,也為后期調解提供了便利。依托平台豐富的資源,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在調解過程中不斷學習提升,調解質量得到提高。平台開通以來,注冊用戶6637人,共登錄約34.5萬人次,提供智能業務咨詢約23萬次。

蕪湖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平台整合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統的人民調解資源、各行業性主管部門的行業性、專業性調解資源,將其全部上線,生成全市在線調解員資源庫,推進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在線調解。通過選聘物業、醫療、道路交通等調解工作所需專業背景的調解員,在線公布受理糾紛類別、調解員特長等,引導當事人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調解組織和調解員進行調解。目前,平台入駐調解機構224家,注冊調解員794名,初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市政法委牽頭、司法行政、信訪部門、第三方調解組織為依托,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

第三方調處醫患矛盾

去年8月,一起醫患糾紛發生,死者的親屬來到蚌埠市醫調委申請調解。以前,這樣的糾紛曾引發過嚴重的群體性事件,但市醫患糾紛品牌打響后,當事人會主動選擇來蚌埠市醫調委申請調處。醫調委的調解員第一時間調查了解案情,邀請醫學專家分析查找死者死亡原因,在分清醫患雙方責任基礎上,通過調解員耐心說服,一場劍拔弩張的矛盾糾紛很快平息了。

近年來,蚌埠市注重解決公共安全領域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醫患糾紛入手,按照“調解優先”原則,成立獨立於醫患雙方之外的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四箭齊發”,開出了一張成熟的化解醫患糾紛的“蚌埠處方”。

“經過不斷的調整完善,第三方調處機制已形成規范的流程鏈條和合理的安排。”蚌埠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醫患糾紛產生后,雙方經過確定調解員、了解情況、分析案情、確定方案、溝通疏導、司法確認等一系列程序,每個案件都有獨立的調解方案,每個流程都有詳細規定,流程間緊密銜接。

蚌埠市將市醫調委定義為獨立於醫方和患方、且不收取任何費用的第三方調解組織,與醫療機構、保險部門沒有絲毫利益關系。第三方立場使市醫調委能夠得到醫患雙方的高度信任。為確保調解質量,市醫調委打造了一支懂醫、懂法的專業調解隊伍,精選了上百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醫生和經驗豐富的律師分別組成醫學專家庫和法律專家庫,為醫患雙方提供專業醫學、法律方面的咨詢和解答。

蚌埠市還通過調援對接,將醫患糾紛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凡是進入調解程序后,當事人想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全部納入法律援助,由市法援中心指派律師免費提供代理訴訟。對貧困家庭無力鑒定的,司法鑒定機構給予免費的鑒定援助,從而保障當事人的訴權及時有效得以行使。對進入法律程序的醫患糾紛案件,市區范圍內確定由蚌山區法院作為審判機關進行管轄,從而避免同類案件由多個法院不同審理帶來的法律適用、審判尺度、判決結果不統一等問題,最大限度保証公平公正。

打造徽文化調解品牌

推開兩扇木質前門,首先躍入眼帘的是一個掩映在竹林中的石刻“退”字﹔大堂正廳是古徽州人日常生活標准擺設——八仙桌、椅凳等,供調解主持人、調解員、當事人在調解糾紛時使用。一張“合和桌”不用時被分開擺放在前廳左右兩邊,前廳左邊區域擺放著一組“合和茶”茶具。每當糾紛調解成功,主持人都會拼好“合和桌”、泡好“合和茶”,召集當事人簽署“合和協議”。這是記者在黃山市黟縣西遞鎮西遞村的“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室看到的場景。

“作退一步想”,來源於古徽州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近日,記者在西遞村採訪時,西遞鎮黨委副書記許宏春告訴記者,據記載,清道光年間,西遞人胡文照在任桐廬、淳安知縣、開封知府期間,運用《論語》“君子有九思”中所悟出的“作退一步想”理念治理地方,取得顯著成效。辭官歸隱后,他將治理地方心得用於教育族人並身體力行。修繕祖居時,為方便路人,他主動將正屋牆角削去三分、臨街閣樓后退一步,並在門額上題下五個篆體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誡子孫后代待人要互尊互愛、互幫互助、互讓互諒,處事要自律、謙和、禮讓、豁達、通融。一直以來,胡文照“作退一步想”故事都在黟縣廣為流傳,影響著古黟后人。

深入挖掘徽文化的時代價值,發揮歷史名人的示范作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和模式。2018年以來,黟縣認真總結古徽州人“作退一步想”內涵,充分發揮“作退一步想”的感染力,來解決基層治理中的各類矛盾糾紛,創新推出了具有黟縣特色的“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提煉出“聽、理、勸、借、讓、和”六步流程化解紛爭,讓大量矛盾糾紛消弭在萌芽狀態,化解在訴訟之先,控制在激化之前。黟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旭明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黟縣各級調解組織充分運用“作退一步想”調解法,排查、介入調處矛盾糾紛976宗,調結969宗,調結成功率達99.28%。(記者 李曉群)

(責編:關飛、常國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