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合新高鐵安徽段先行開工段站前工程施工總價承包招標公告發布,項目計劃12月28日開工,2024年6月底竣工,工期3.5年。
“合新高鐵起自合肥樞紐,南與合安九、昌吉贛、贛深等高速鐵路聯通,北接京滬高鐵第二通道、徐連高鐵和沿海高鐵,遠期通過海底隧道延伸至遼東半島,構成華南、西南經合肥至京津冀、山東半島、東北地區的客運大通道,對完善國家高速鐵路網布局,支撐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省鐵路辦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近年來,安徽積極落實“大戰略”,堅決扛起“大責任”,全力搶抓“大機遇”,始終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導性工作,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支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全面落實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三大使命任務”和“七項重點工作”,著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實效。
著眼大棋局,落子更精准,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近年來,我省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形成新格局。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於德志表示,“十三五”以來,我省統籌推進建設高質量“一圈五區”,加快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國家制定專項政策全力支持,啟動建設“6+2+N”承接產業轉移平台。提升發展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揭牌成立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積極推動“五個區塊鏈接”,“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我省各市城區與滬蘇浙各市城區對口合作,我省各市與滬蘇浙相關市(區)結對共建取得積極進展。
激發第一動力,我省高水平科技供給得到新提升。 “十三五”以來,安徽合力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充分發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優勢,推動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和集群化發展,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共同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牽頭建立機器人、新能源和網聯汽車、新能源、通航、環境產業技術等5個產業聯盟,廬陽區金融科技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建設有序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合肥)揭牌成立。
在協同創新的導向下,項目、人才、專利等要素在區域內加速流動,新興產業“開枝散葉”,擴大對外開放合作“朋友圈”。我省加強與滬蘇浙合作、推動互補,簽署總投資2200億元的晶圓制造基地合作協議,不斷提升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今年前三季度,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2918個,實際到位資金5367.1億元,同比增長16.6%﹔佔全省比重52.7%,同比提升2.9個百分點。我省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共簽署滬蘇浙來皖投資項目246個,投資額2112億元。軌道上的長三角跑出加速度,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攜手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推進。
各類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成為檢驗一體化成色的試金石。我省協同滬蘇浙建立長三角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啟動省航空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共建長三角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合力推進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現65個事項“跨省通辦”和政務服務全流程線上辦理、線下異地辦理。
安徽省出台全國首部長江江豚保護條例 長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也是長江流域唯一的水生哺乳野生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近日,《安慶市長江江豚保護條例》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查批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目前全國首部保護長江江豚的地方性法規。…【詳細】
安徽新基建項目名錄發布半年 入選項目建設碩果累累 “新基建”,新機遇。今年5月,安徽發布了全國首個新基建領域技術產品服務名錄,首批目錄中的896項技術將為推動安徽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新引擎。時隔半年,這些項目建設情況如何?12月1日,記者走訪了成功入選名錄的三家本土科技企業,探訪下入選項…【詳細】
深入推進餐飲行業治理 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餐飲消費是安徽消費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之一。據省餐飲行業協會統計,全省餐飲類市場主體超過25萬戶,其中小餐飲商戶佔一半以上,帶動就業超過百萬人。餐飲業作為典型的窗口行業、民生行業,在吸納就業、帶動三產發展、增加稅收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