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包公家鄉來”尋訪活動走進商丘

2020年12月01日10:29  來源:合肥晚報
 

“家住安徽廬州府,小包村上有我的門庭……”一段當地耳熟能詳的商丘四平調《小包公》,拉近了合肥和商丘兩地的距離。日前,“我從包公家鄉來”融媒體採訪團從合肥來到河南商丘,開展又一次的尋訪活動。

本次活動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中共肥東縣委主辦,新安晚報社、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承辦。

這裡有個包公廟鄉

包公曾在商丘度過其為官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時光,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與包公有關的故事。採訪團從商丘市中心沿105國道向南行駛大約40多公裡,來到了包公廟鄉。與其他鄉鎮不同的是,包公廟鄉在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尊包公像。據悉,全國以包公命名的鄉鎮,隻有肥東包公鎮和商丘包公廟鄉。

包公廟坐落在包公廟鄉包公廟村西頭。包公廟在兩尊威武的石獅子護衛下,庄嚴肅穆地矗立在高台之上,方方正正,布局嚴謹,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北方廟宇。拾階而上,可以看到門額上方由當地書法家書寫的“包公廟”三個大字。后殿供奉有高6.4米的包公塑像,與合肥包公祠內塑像相似。

據介紹,北宋時代的包公廟位於商丘古城南60余裡,現在為包公廟鄉政府所在地。此廟是為紀念為官清正的包拯而立。相傳包拯在此為官時,依法處死了欺壓百姓、罪惡滔天的“南霸天”,又免去了大災之年的賦稅,並開倉救濟災民,鄉民感恩戴德捐資立下包公廟。

據了解,在商丘,還有包河、包公晾米台,雖然包公在此地為官時間不長,但是事做得很多,造福一方,留下不少遺存。

包公戲深入人心

與包公的家鄉肥東一樣,“文學藝術包公”形象在商丘得到了廣泛深入的傳承弘揚。商丘是“戲劇之鄉”,代代傳承的包公戲唱紅了很多享譽全國的大師。當日下午,採訪團來到商丘市豫劇院,觀看了商丘豫劇《包青天》和四平調《小包公》,感受流傳在商丘的包公傳統戲曲文化。

商丘豫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吳心平,以唱包公戲聞名全國,早在1979年就在彩色電影戲曲片《包青天》中扮演包公,贏得豫劇“活包公”的贊譽。今年85歲的吳心平現場表演了一段《包青天》,唱腔優美動聽。

“四平調”是商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稀有劇種。《小包公》是商丘四平調劇團的代表劇目,今年53歲的拜小榮演了20多年“小包公”。她不斷揣摩,以其特有的寬厚明亮的聲音和活靈活現的表演技藝,成功塑造了包公少年時的藝術形象,唱響大江南北。

攜手弘揚包公文化

探訪期間,一場座談會在商丘市舉行,與會專家研討了包公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積極的教育和警示意義。

“包公文化在河南在商丘影響深遠。”提起包公,當地文史專家劉秀森如數家珍,50多年前他曾經去過合肥採訪包公文化,如今包公家鄉人來到商丘,他感到無比親切。

“包公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老百姓都很擁護愛戴他,研究包公精神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劉秀森說,研究包公精神,要搞清楚它的源頭。他希望,合肥和商丘兩地攜手,加大交流合作,共同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 (本報記者)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