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五級人大代表攻堅拔寨助脫貧

2020年11月30日10:5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滁州市各級人大代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們為了庄嚴的承諾,不懈努力,在各自的崗位上書寫了動人的扶貧故事。

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會積極倡議,在該縣的各級人大代表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奮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充分發揮帶頭模范作用、監督支持作用,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投入脫貧攻堅一線,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時代樂章。

扶貧路上青春力量的庄嚴承諾

在同齡人選擇在大城市發展時,王萌萌卻選擇了留在農村,立志成為新時代農民。“我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我一定要給我的學弟學妹們樹立榜樣,我一定要在農村做出一番事業。廣袤農村大有可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為了激發農民們的創業積極性,王萌萌決定自己辦一個現代果園種植草莓,用示范效應影響大家。當村民們看到王萌萌種植草莓獲得成功,也紛紛在果園場附近種了西瓜、油桃和大棗。2015年2月王萌萌被任命為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有了她的帶動,附近群眾積極流轉土地,搞特色農業,共同致富的夢想遍地開花。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王萌萌提出建立數字鄉村的想法,運用大數據提供線上效率,利用線上直播,讓農產品走向全國。

王萌萌自從大學畢業,實現了自己的承諾扎根農村至今已經7年了。目前已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十三屆全國青聯副主席、定遠縣委委員、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的王萌萌,獲得了“全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安徽省優秀大學生村官標兵”等榮譽稱號。她全心全意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讓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后村”,漸漸成為產業興旺的“明星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升,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大家不禁都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同時,還帶動了周邊鄉鎮農戶種植蔬菜瓜果5000多畝,每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幫扶的吳圩鎮西孔村村民,金家群和王邦雲夫婦,脫貧前人均收入2700元左右,脫貧后14000多左右。(張麗 攝)

技術先行助力脫貧奔小康

“謝友勝的兒子今年7歲,智力殘疾,經常在家裡放火惹事,養的雞都被他兒子拿棍子打死了。他要照顧兒子,放不開手勞動,這成為家庭貧困的根源之一。”住在滁州市定遠縣蔣集村的安徽省人大代表謝發清對同村的謝友勝的家庭情況很了解。如何幫助謝友勝脫貧?謝發清今年通過多方打聽后,將他的兒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又為謝友勝提供平價雞苗、上門教他養殖技術,對於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謝友勝來說,今年終於可以放手養雞了,養雞成為他家重要收入。

謝發清從事種植養殖已有幾十年光景,特別是綜合養殖經驗豐富,“作為人大代表,技術脫貧是我的使命,讓農技鋪就脫貧路。經我培訓的人數,在鎮裡有兩百多,在全縣最少五六百人。”謝發清說。他利用身兼縣工商聯執委、縣工會副主席、縣農業農村局特聘農技員的身份,充分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工作。他的培訓方式一是聘請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民群眾在他的種植、養殖場做工,在支付工資的同時還教授他們技術。二是通過每月定期上門培訓、到現場講解、接受電話咨詢方式,及時解決農民群眾在種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說起培訓成果,謝發清高興地舉個例子:“井崗村青年方玉爭在我這兒學了兩年養豬技術,去年我再請他前來務工時,他說自己在家裡蓋圈,養了十幾頭豬。養殖技術為他致富奔小康打開了門路。”

在滁部分省人大代表圍繞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到省人大代表謝發清的綠色親情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集中視察。(張麗 攝)

打造“網紅”產品電商扶貧拓渠道

“這是一隻帶著扶貧任務的雞,它因扶貧而生,終將紅燒自己,味美他人!”這是滁州市人大代表、安徽網萌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郭星設計的“大廟扶貧雞”廣告詞,定遠縣大廟村養殖土雞較多,而貧困戶韓朝霞的電商脫貧故事就從一隻雞開始了。定遠縣蔣集鎮大廟村40多歲的村民韓朝霞,曾被突遭的家庭變故差點壓垮,一度有輕生的念頭。郭星對她開展“一對一”培訓,並帶她去外地學習。“我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村婦女,我能當‘網紅’?”韓朝霞直打退堂鼓。

然而,電商銷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韓朝霞實現土雞銷售額2萬多元,2019年9月,她的月收入首次突破了萬元,完成了由以前的“年均萬余”到如今的“月薪過萬”的逆襲。

土雞這一單個產品已不能滿足電商的發展需求,為了進一步推動韓朝霞長久發展和致富能力,郭星又幫她發展“餅折”產業,“餅折”是蔣集鎮百年傳承手藝,速來享有盛譽。韓朝霞成立了加工合作社,村裡利用扶貧資金為其建起了加工車間,發展起餅折加工業務。郭星又通過電商迅速打開銷路,半年時間實現銷售額27.8萬元。在郭星的努力付出下,不僅韓朝霞被評為滁州市“十佳貧困戶”,大廟村也已經成為省級電商示范村,真正的電商脫貧村。

郭星帶動的脫貧戶不止韓朝霞這一例。他公司的“蘿小萌”平台在今年的安徽消費扶貧行動中,被安徽省總工會確定為三家扶貧產品線上平台之一,直接帶動貧困戶720多人。

郭星向縣扶貧開發局局長介紹網萌消費扶貧企業館運營情況(郭星供圖)

種植規模化助果農增產增收

陽光斜斜地從葡萄藤間的縫隙間照射進來,今年的葡萄早已採摘完畢,滁州市定遠縣人大代表、縣葡萄產業協會會長熊成勝正帶著幾個工人在葡萄大棚修剪枝條忙活著。他牽頭成立的定遠縣勝華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多次獲獎,在縣裡小有名氣。今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是界牌鎮泗洲廟村一個農戶,他哭訴自己的幾個大棚葡萄全完了。熊成勝二話沒說,開車趕到50公裡開外的農戶家,查找原因。原來是農戶為了省事,把殺菌劑、殺虫劑和葉面肥加一起,而且濃度超標,導致葉面嚴重灼傷,滿園葡萄岌岌可危,熊成勝當急採取補救措施最大限度挽回了損失。在生產技術和管理上他毫不保守、不計報酬。幾年間,他跑遍全縣20多個鄉鎮, 走訪調研大小果園153個,為廣大果農在生產管理中提出大量的合理化建議。他還搭建微信交流群,為廣大果農及時發布種植管理、農用物資、銷售渠道等市場信息,積極推廣設施栽培、綠色種植、新技術應用等新模式。他的努力帶動全縣葡萄產業知名度逐年提高,為廣大果農增產增收,產業脫貧起到積極作用。貧困戶孫鳳林放下手中的活計說:“我雖然年輕、有勞動力,但因右手殘疾,許多公司企業不聘用我,熊成勝不但招用我在這在從事農技工作,給我工資,還鼓勵我們自己種植葡萄。”在熊成勝的幫助下,全鎮有3戶貧困戶種起葡萄,20多個貧困戶進合作社打工。貧困戶蔣學銀從熊成勝這兒學到葡萄種植技術后,回家自己種植了十幾畝葡萄,“熊成勝還教我如何利用網絡技術來增收,我也試探著通過手機等發布信息,開展採摘、網上訂貨業務。”蔣學銀高興地說。

熊成勝與廣大果農接觸密切,對生產銷售中遇到的問題隨訪、隨記。在定遠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中提出“關於應季水果銷售攤點管理的建議”,受到定遠縣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該縣規劃設定臨時應季水果銷售攤點,為城市文明創建,果農銷售,亂停亂放等問題達到了及時的解決。

縣人大代表,定遠縣蔣集鄉勝華葡萄園,熊成勝正在採摘葡萄,攝影:張麗

產業扶貧夯根基打造扶貧全鏈條

秋末冬初,戶外的景象已經顯得蕭條。定遠縣西卅店鎮高潮村村民薛榮的杭椒大棚裡,正是一片興旺,成串的杭椒綴滿枝頭。“黃瓜賣光了,現在杭椒正是旺季。我這兩個月每天早上兩點起床,把蔬菜裝上車,送到縣城菜市場以及訂貨的飯店。”今年44歲的薛榮高興的介紹著她的家庭農場情況,勞作雖然辛苦,她卻備感幸福。她致貧原因,是丈夫意外去世,留下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嗷嗷待哺,生活陷入困境,她也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國家有沒有什麼扶貧政策……”有一次,她鼓足勇氣,向鎮人大代表、高潮村黨總支書記楊興群反映情況。楊興群高度重視,向村裡匯報、經鎮裡研究,面對薛榮的具體特點,為她制定了興辦家庭農場之路。此后,一系列幫扶工作迅速開展:找項目、流轉土地、修路、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等,幫她學習生產技術。“我以前種植面積是10畝,現在是110畝,生產草莓、西瓜、杭椒等品種。我每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2017年我就脫貧了。”薛榮致富不忘鄉親,農事多就請貧困戶務工,給他們發工資。薛榮憧憬著,下一步在農產品品種選擇上再“精”一點,在增收渠道上再“寬”一點,如開展採摘、開辦“農家樂”等。

鎮人大代表、西卅店高潮村黨總支書記楊興群在其幫扶的薛榮家庭農場內查看杭椒豐收情況。張麗 攝

“薛榮的家庭農場是產業發展的體現。產業發展不僅帶動個別貧困人員脫貧,而且帶動村、鎮乃至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楊興群說。

楊興群還有個新職務,即擔任由高潮、幸福、陳庄三村聯合成立的定遠農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說:“農興公司依托西卅店鎮轄區的眾興菌業,借力發展,幫助其介紹務工人員,其中貧困戶超過80人﹔幫助菌業產品提供保鮮、運輸服務﹔幫助提供菌生產所需的秸稈、雞糞等‘土壤’,並回收廢棄的菌渣,將其變成有機肥。農興公司的發展,有力帶動了我們三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在農興公司的制冰生產線上,現在53歲的高潮村民曹仕成正在忙著碎冰工作。他將機械裡冷凍而成的重達50公斤的“冰磚”取出,用鐵棍敲開,再用大夾子分別拎起、放在破碎機中,由破碎機打成粉末,其他人員將粉末裝袋、運出,賣至相關企業用於保鮮、冷藏。

曹仕成家庭系因病致貧,去年以來,楊興群積極招聘曹仕成兩口子到農興公司務工,兩人的年收入達6萬元,是最大的家庭收入。 “我家脫了貧,我也要為別人著想。我在手機上辦了個愛心公眾號,動員大家獻愛心。今年春天,我為疫情防控捐了500元,並動員我弟弟捐了300元。夏天,我捐獻了自家種的500公斤西瓜。” 曹仕成樂呵呵地說。(張麗) 

(責編:劉穎、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