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懷寧:“林長制”實現“林長治”

2020年10月27日10:45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安徽省懷寧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來抓,堅持管綠、護綠、增綠、活綠並重,在用綠中釋放生態紅利,為生態文明建設再添新綠。

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彥平,你上午帶幾個隊員到鶴形山路口,把進山沿線的雜草和枯枝清一下。我再去石牛山那邊看一下,你們抓緊落實。”10月25日一早,剛從鶴形山上巡查一圈下來的程永亮就把電話打給了村防火隊,落實當日的工作任務。程永亮是安徽省懷寧縣平山鎮石牛村黨支部書記,作為村級林長,自進入森林防火期以來,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騎著摩托車上山入林一日多次地來回跑來回看。“我們村山場面積有3800畝,森林防火壓力很大。現在天氣干燥,每天不多跑幾趟心裡都不踏實。”

同樣,早上7點,石鏡鄉鄧林村村民汪步四戴上森林防火員紅袖章,騎上摩托車朝山林駛去,開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當上了生態護林員這個工作,現在護林是我的責任和義務。”汪步四說,我每天會巡山一次,看看有沒有亂砍濫伐現象,發現問題及時匯報。日復一日的護林工作,汪步四不覺枯燥還倍感光榮。和汪步四一樣,懷寧縣有200戶貧困戶成為生態護林員。

安徽省懷寧縣有林長649人,其中縣級21人,鄉鎮級221人,村級407人,真正實現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懷寧縣堅守生態紅線,加強獨秀山生態保護區林地保護和觀音湖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大森林保護、嚴把項目准入關,對生態脆弱區域實行封山育林,對廢棄礦區全面採取水保措施、補植擴綠。目前已籌集資金450余萬元共建“林長+檢察長”生態環境修復基地。堅持不懈抓“增綠”。

圍繞獨秀山生態修復、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綠色長廊、建成區綠化提升和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強力推進“五大”重點工程,不斷拓展國土綠化空間。自2017年林長制改革以來,生態復綠467畝,建成綠色長廊150余公裡,建成區綠化增加1440畝,營造高標准經濟林達5.5萬畝。已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4個森林城鎮和47個森林村庄。

嚴格落實森林防火“七級包保”、“三個一律”工作機制,完善森林防火責任、信息、預防與扑救“三大體系”,多年來未發生森林火災。為有效防控林業有害生物,3年來共投入近2千萬元開展鬆材線虫病防治工作。積極推行“林長+檢察長”依法治林新模式,對林長失職瀆職,推進“五綠”等重點任務嚴重滯后,造成嚴重后果的,檢察機關發檢察建議督促履職,並將問題線索移送有關部門處理。

持續推進藍莓發展戰略,全縣藍莓種植面積達5.5萬畝,培育藍莓產業化企業177家、深加工企業5家,獲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藍莓)標准化生產基地創建單位,“懷寧藍莓”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規劃到2025年,藍莓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年產值達到100億元。

出台林地、林木“兩証”管理辦法,依法推進林權經營制度改革。積極搭建銀企對接平台,累計完成林長制項目融資4.9億元,林權抵押貸款累計達1.3億元。引導公益林、商品林政策性保險投保全覆蓋,木本油料、特色經濟林疊加森林保險面積累計達3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58%。生態薄弱地帶進一步消除,全縣完成長江岸線生態復綠補綠2017畝,完成G206和S238等重要公路長廊綠化69公裡。落實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監測防控網格化管理措施,有效遏制鬆材線虫病蔓延勢頭。生態環境全方位提升,空氣質量排名全省前十。

呵護青山綠水,珍惜一草一木

10月25日,在懷寧縣石鏡鄉太平村境內的擂庄種植基地,董玉銀正帶領30多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對望春花幼苗進行拔苗、移栽、管護。2010年,董玉銀看到海螺望春花市場前景好,他再次承包1000畝山場,其中800畝全部種植了望春花樹苗,並成立懷寧縣望春花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望春花從樹苗到成品樹,需要8-10年時間生長。18年來,他年年栽樹,從不止步,“這些年來,我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入到了山上,分別在石鏡、江鎮、秀山等鄉鎮承包了4000多畝山場,栽種望春花、國外鬆、桂花香樟等各種苗木40余萬株,其中望春花佔2000畝,現在成林的達1500畝,市場價值超億元。“看到荒山慢慢變綠了,生態環境好了,我感到很是自豪。”董玉銀說。

懷寧縣有公益林面積8.1838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7.2838萬畝,省級公益林0.9萬畝。為充分保障林農利益,該縣及時出台提高公益林補助政策,由原來的每年每畝10元標准提高到15元。在24個村開展集體林權“三權分置”和“三變”改革,全面推行集體林地經營權流轉証和林木所有權証制度。

創新融資模式,與農發行深度合作,開展林長制項目融資,獲批中長期貸款累計4.9億元。設立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落實風險保障,破解林權抵押貸款難題。在政策性森林保險全覆蓋的同時開展疊加森林保險,提高林農抵御風險的意識和能力。聚焦林業經營主體需求,出台促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支持林區道路、蓄水設施等建設,保障設施用地要素供給等。三年來,縣財政投入2億多元,撬動金融及社會資本8億元。新建林區道路40公裡,修建蓄水設施50處。

創新鬆材線虫病防治模式,按疫木粉碎數量結算防治費用,多砍多得﹔租賃滑輪吊索,運送高山疫木下山﹔利用無人機巡查,實時監督指導﹔按考核等級發放獎補資金﹔縣林業局利用植保無人機在鬆樹純林和林中空地撒播楓香樹種,逐步營造針闊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目前,懷寧縣林地面積50.67萬畝,森林覆蓋率25.58%,林木綠化率29.43%﹔現有國家濕地公園1個、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市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其他林業產業主體140多家﹔林業生產總值36億元,同比增長12.9%。

林下“生金”,生態富民

金秋十月,走進懷寧縣江鎮鎮聯山村青家山,扑面而來的盡是果樹香,近200畝經果林映入眼帘,蔥蔥綠綠,再無往日那般雜草眾生的景象了。貧困戶汪恭漢正對部分已經挂果的果樹進行採摘。“這些果樹都是4月份種下的,短短半年時間就已經挂果了,為了后期更好的生長,我們必須採摘掉。”汪太平介紹到。

汪太平是青自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今年公司與聯山村青家山周邊十個村民組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承租青家山180畝山地,種植精品經果林。“進入盛果期,每畝能有3500-4000元的產值,每年能為村集體分紅8萬元。”汪太平說,在給村級集體帶來收入的同時,公司每年能為周邊群眾提供近20個穩定就業崗位,其中6名貧困戶長期務工,人均增收1萬元左右。忙的時候每日用工需要60-70人,今年栽種果木的時候,每天用工達到了100人,栽種結束后支付人工工資10萬元。

綠色生態是懷寧縣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懷寧縣以林長制為抓手,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走上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懷寧縣以林長制改革為契機,通過打造藍莓支柱產業,促進林業經濟效益提高,特色產業不斷壯大, 2020年接待休閑採摘游客60萬人次,總產值30億元。懷寧縣藍莓企業與安徽農業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等開展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為促進三產融合,懷寧縣委、縣政府連續舉辦了四屆以“游獨秀故裡,品懷寧藍莓”為主題的國際藍莓文化旅游節,節慶期間推出文藝匯演、攝影大賽、親子採摘、自駕游等一系列體驗式休閑旅游活動,吸引游客總數高達百萬人。以體育賽事為契機,大力開發“藍莓+體育賽事”項目。從“半程馬拉鬆”到“全程馬拉鬆”,再到“環江淮自行車大賽”的舉辦,競技體育和藍莓風情有機結合,既品味了藍莓的健康文化,又讓游客感受到懷寧山水的獨秀神韻。

2017年以來,懷寧縣林業產業發展帶動近萬戶群眾受益,該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等在貧困村、貧困戶基本實現全覆蓋。積極推行“一個鏈接,三個幫扶”的藍莓產業扶貧模式。2019年帶動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就業800人以上,700余戶貧困戶與當地企業合作種植1500多畝藍莓基地,藍莓產業已成為我縣扶貧主導產業。全縣聘用200名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佔護林員總數的74.3%,人均年補助超過4000元,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推行林權制度改革,鼓勵貧困戶林權流轉、入股分紅。2019年全縣19個貧困村整合扶貧專項資金760萬元入股安徽德琳藍莓種植有限公司建設懷寧縣藍莓產業扶貧基地,三橋鎮金閘村以25畝藍莓採摘園和52畝鴻鶴水庫經營權入股,荷花和鴻鶴兩個自然村庄農戶以612畝土地經營權入股﹔每個貧困村年底保底分紅2.4萬元,農戶每年保底分紅每畝150元,金閘村每年保底分紅4.26萬元。(檀志揚)  

(責編:蘇恆、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