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窪新景

2020年09月16日16:49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今夏,為保淮河安瀾,位於淮河干流王家壩段的蒙窪蓄洪區啟用,4個鄉鎮、6個保庄圩和131個庄台的18萬畝土地被洪水淹沒,77個庄台成為湖心“孤島”。時隔13年,蒙窪蓄洪區再次啟用,蒙窪人民感受到了巨大的變化:行蓄洪平安有序,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水平提升,適應性農業發展……三秋恰半,堅韌不屈的蒙窪人民抓緊時間補種農作物,因地制宜開展生產自救,“浴水重生”的蒙窪蓄洪區煥發新機。

王家壩劉郢庄台(李勁鬆 供圖)

16次洪水漲落 60年庄台變遷

“俺家住在淮河灣,十年倒有九年淹,房倒屋塌無處去,到嘴的糧食全淹完……”這首廣為傳唱的歌謠唱出了蒙窪人民曾經的苦難。

蒙窪蓄洪區是淮河流域第一座防洪安全屏障,也是淮河流域啟用最頻繁的蓄洪區。其他地方抗洪,是千方百計把洪水攔住,防止家園遭受水災。而蒙窪蓄洪區人民則是忍著不舍把洪水引進來“留住”,防止洪水淹沒其他地區。

在一次次蓄洪期間,生活在蓄洪區的人們拉土墊台,在高高的土台子上搭建房屋,臨時避難,時間久了,便催生出一種特殊民居——庄台。

阜陽全市179個沿淮庄台中,阜南就佔了131個。“將臉盆盆口朝下,扣在地上,老百姓住在凸出的盆底,洪水從四周流過,這就是庄台。”阜南縣委書記崔黎做了形象的比喻。

多年前,庄台空間狹小,基礎建設極為簡陋。那時候,庄台村民顧不上計較,隻要能防洪水能住人即可。於是,庄台上便形成了囚籠般的街巷道路,房屋錯落、間距極窄。開閘蓄洪后,庄台停水斷電,夜裡庄台上一片黑暗,隻有點點燭火閃爍微光。

念蒙窪民生之艱辛,干實事為民謀福利。近年來,政府提出建設美麗庄台,改善庄台生存環境,加大對蒙窪地區水、電、路三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如今,庄台上有了寬闊的馬路,汽車可以直接駛上駛下任意一座庄台﹔村民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家裡也有了坐便器﹔電網大規模實施了改造,大小家電全都用起來……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一個個被打破,庄台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滋潤。

這一次蓄洪,完全變了。時隔13年蒙窪蓄洪區第16次啟用,在村民眼中,這一次蓄洪,跟往年大不同,77個庄台被洪水圍繞,但這裡人民依舊從容。

86歲的劉克義老人在蒙窪蓄洪區劉郢庄台住了一輩子,經歷了16次蓄洪,因蓄洪70年裡搬了10次家。老人回憶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台子低,洪水一來,房倒屋塌,保命是第一大事。每次蓄洪期間,交通斷絕,沒吃、沒喝、也沒電。這些年,劉郢庄台被抬高三次、加固三次,危房也做了改造,31.5米高的庄台不再怕水了。

今年蓄洪時,洪水一度超越歷史最高水位,但劉克義在家睡得踏實,沒有一絲恐懼。“用電、用水都有保証,電視、空調、冰箱、電磁爐照樣用,政府直接用船把各種生活物資送到家門口,大伙生活沒受任何影響。”劉克義說。

群眾搬進安全新居,庄台居住環境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巨變的蒙窪蓄洪區,直面“汛考”更有底氣。

復耕搶種 “浴水重生”

蓄洪后,蒙窪蓄洪區4個鄉鎮、6個保庄圩和131個庄台村民生活有了可靠保障,然而18萬畝秋季作物卻被滔滔洪水毀於一旦。

8月1日,淮河蒙窪蓄洪區下游的曹台退水閘正式開閘退洪,在蒙窪蓄洪區內“庫存”了12天的洪水開始緩緩流入淮河。

洪水退卻,當地群眾不等不靠,不服輸,因地制宜立即開展生產自救,用勤勞和智慧,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使“浴水重生”的蒙窪蓄洪區日漸煥發新機。

王家壩鎮最早迎來洪峰,也是洪水退卻最早的地區。復耕復種“戰役”從這裡打響。8月12日,在王家壩鎮郎灣庄台的一塊農田裡,當地供電所組織的黨員服務隊正在幫助村民葉芳大娘把淤泥裡尚沒有被淹死的大蔥根子挖出來重新種下。

今年已經70歲的葉芳是村裡的貧困戶,家裡缺少人手,每天自己騎著三輪車下地干活。當地供電公司在了解情況后主動幫助她開展復耕復種。

葉芳說,原本在這裡種了2畝大蔥,計劃年底賣了,維持自己生活開銷沒啥問題。這次蓄洪洪水淹沒了大蔥,蔥葉都被水泡爛了,但仍有一些蔥的根沒有被淹死。葉芳把這些“命大”的蔥苗搶救出來做“種蔥”。她說:“大蔥的生命力比較強,隻要是根還活著,放在陽光下晾晒一下,重新栽種到地裡,照樣能夠生根發棵。一根小蔥苗,越分越多,就能長出一大把大蔥!”

王家壩保庄圩紅亮箱包廠張麗(右)(李勁鬆 供圖)

張麗是王家壩保庄圩扶貧車間紅亮箱包廠的一名工人。開閘蓄洪后,保庄圩外一片汪洋,許多庄台被淹,但張麗的工作生活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保庄圩通往外界的道路依然暢通,她和工友們照常上班下班。

此次開閘蓄洪,周圍庄台上一些以種植和養殖為生的村民沒有了收入來源,他們在復耕搶種的閑暇時間裡,會來箱包廠工作,每月可以多收入2000元。

老觀鄉和曹集鎮位於蒙窪蓄洪區的中間,隨著洪水逐漸退去,鄉間的道路逐漸顯露出來,曹集供電所的電工盧加峰、郭中新每天都要開著工具車到轄區的各處種養殖大戶處轉上一圈,幫助他們解決災后生產用電問題。

9月10日,盧加峰、郭中新來到老觀鄉康湖庄台下的一片芡實基地,村民康治學正撐船和其他種植戶們一起在水塘裡採摘已經成熟的芡實。

目前,種植戶們正抓緊時間把部分已經成熟的芡實採下來,還要撈出水裡的雜物,防止雜物破壞水質,影響芡實生長。

芡實果實(李勁鬆 供圖)

54歲的康治學,是老觀鄉順河村庄台村民,在芡實基地打工。前幾年,康治學把自家的2畝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芡實,一畝地每年可以收取土地流轉費用600元。同時,他還被芡實基地聘用,每天工錢100元,每年有1萬多元收入。

近年來,阜南縣正在蒙窪蓄洪區全力推進規模化種植芡實、蓮藕等水生作物為主的適應性農業替代傳統農業,依托淮河和低窪地水資源條件,變水患為水利、變對抗為適應。僅老觀鄉目前種植的芡實面積已達2萬多畝,當地群眾依靠土地流轉每年收益近1380萬元,每年可幫助300多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在服務蓄洪區農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地供電企業及時跟進,以“服務大局,保障供電,滿足需求,助推發展”為思路,強力推進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為蒙窪地區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電力支撐。2019年,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向蒙窪地區投資了1.97億元,先后新建改造35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線路150千米、10千伏線路197.41千米,改造變壓器162台,低壓線路152.06千米。此外,當地供電公司還提供“一對一”服務,指定專人跟蹤產業扶貧項目用電需求,量身定制用電方案,幫助種養殖戶解決實際困難。

供電員工在老觀鄉康湖庄台下的芡實基地幫助解決用電問題。(李勁鬆 供圖)

不等不靠 生生不息

郜台鄉是距離王家壩閘最遠的鄉鎮,蒙窪蓄洪區的洪水最終都將在這裡匯聚停留,等到淮河水位下降,再從這裡開閘放進淮河。

往年,由於地勢最低,這裡即使不蓄洪也經常發生內澇。在這裡種地不叫種地,稱“闖”。“闖”的意思就是賭。賭的是“老天爺”會不會下雨,給不給面朝黃土的庄戶人家一季吃食。

盡管十年九澇,然而困苦中也能孕育出新的希望。這裡生長著一種水生植物——杞柳,洪水來了以后別的庄稼都沒有了,隻有它在昂揚生長。當地農戶很多年以前就開始種植杞柳,一旦遇到水災,就把杞柳割下來,編成筐售賣。柳編,這個被洪水逼出來的謀生手段,被蒙窪人一步步做成了產業。

郜台鄉劉店村村民編制柳筐(李勁鬆 供圖)

9月1日,蒙窪蓄洪區的洪水已經完全退回了淮河。郜台供電所電工周傳順和王玉剛,一大早來到郜台鄉劉店村劉維銀柳編加工廠,幫助解決廠裡機器開關跳閘故障問題。

地勢低窪制約了劉店村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劉店村全力支持柳編經紀人劉維銀等人創辦柳編廠,並由村黨支部協調,安排村裡70多戶貧困戶和柳編廠簽訂加工合同。目前柳編工藝初具規模,劉店村涌現了20多家年收入在300萬元至500萬元的柳編大戶。洪水圍困庄台后,這些柳編加工廠將外商訂購的柳編訂單分發給庄台上的群眾,鼓勵群眾在家裡編制訂單半產品。等洪水退去,再統一收購到柳編廠進一步深加工。這些訂單順利完成,將為村民額外增加一筆收入,彌補因蓄洪造成的損失。

一路趕到郜台鄉劉店村,周傳順很快更換好了廠裡因負荷過大燒毀的負荷開關。返回供電所的路上,他看到道路兩旁正昂揚地生長著一片“浴”水后的杞柳。庄台上,黛瓦白牆,碧水環繞,人們安居樂業﹔庄台下,白鷺翩翩,舞動大地,人們正把地壟梳理。不等不靠的蒙窪人,用勤勞的雙手,讓腳下的蒙窪大地煥發新機,生生不息。(李勁鬆 董曉樂)

(責編:劉穎、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