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有個地方叫柘皋老街

2020年09月14日09:2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三千年歷史沉澱,古鎮柘皋因其優越地理位置和顯要政史資歷,一直成為皖中重埠,交通商旅樞紐,古來征戰軍事戰略要地,以及南北流域古文化交錯分界地。

古朴柘皋,厚重底蘊,徽磚青瓦間,有個地方叫柘皋老街。

三千多年歷史的古柘皋,為江淮名邑,曾以“矤叴(shèqiú)”之名刻記楚簡,一條古老的石梁河,今稱柘皋河穿鎮而過。在河兩岸有著橋西街和北閘街,是有著歷史的柘皋老街。

除了涼拌干絲、炒面皮、雞蛋鍋貼和響鈴鍋巴等柘皋早茶外,柘皋十字街頭上,傳統的油條、油炸獅子頭也廣受歡迎。

鎮上老街旁,一座柘皋大橋橫跨河兩岸,這裡最早稱為玉欄橋,相傳朱元璋兵敗退到此,緊要時一老翁渡船解困,后被稱為“遇難橋”,再諧音而成“玉欄橋”。

在柘皋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有過“太平橋”習俗。夜晚,人們將瓦罐、陶壺在玉欄橋上摜碎,除舊氣,保佑過上太平日子。如今改成過玉欄橋,提燈燃香,以示賜福。

歷史上,柘皋橋西老街曾有楊、岡、謝、闞家大院以及錢家宅院、三陽商號,還有城隍廟、羅漢寺、李家倉房、發電廠、萬慈會積善堂等古宅民居、店鋪商號、寺宇廟堂。地方有稱“東灣蘇褚王,西門闞李楊”,凸顯柘皋橋西街上在巢北一帶名望和實力。

橋西街在清朝時,有著降福坊、伍英坊、佛祖坊、升福坊、珍珠坊、太平坊六坊,以及四老巷、升福巷、高井驛巷、河西大巷口、小巷口五巷。位於巢湖市不可移動文物橋西街,街內的古井原先位於佛祖坊的許福和染坊門前。青石井欄,十四道繩溝,井壁青磚圈成。


柘皋老街上不乏傳統手藝人,豆腐坊、彈棉絮、銀匠、刻字人、五金修理匠、小食加工等。清早來到橋西老街,傳統豆制品手藝歷經四代的彭老五豆腐坊正緊張忙碌著。

北閘老街為柘皋鎮中心地帶,長230米,街道寬四米左右。古街建於明末清初,徽派建筑中,粉牆、黛瓦、馬頭牆、磚木雕刻猶在。

柘皋在清末時為安徽三大重鎮之一,曾有九街十三巷,北閘老街繁華可見。因立於柘皋河水碼頭附近,商賈雲集,水上船舶,路上荷擔推車忙碌不已。

柘皋河連通巢湖,作為內陸水運樞紐地。柘皋以它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和復雜顯要的政史資歷,一直是皖中財物聚散市埠。北閘老街,成為當時商業要地,大量物資從這裡登岸轉運,來往頻繁,造就富庶之地。

雜貨鋪、裁縫店、醬坊、當鋪、酒坊、藥店、米行等,形成了北閘老街上的老商字號,譬如李鴻章當鋪、恆記號南北貨、胡德成繅絲店、陸記窯貨坊、宋記糖坊、王記染坊等。

2013年,柘皋北閘老街被列入合肥市環巢湖旅游規劃。2015年北閘老街開始啟動修復工程。2016年北閘老街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北閘老街入圍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沒落損毀的北閘老街終於重生再現。

行走在老街裡,撫摸青磚,感喟時間留痕。

北閘老街最顯赫建筑應為李鴻章當鋪,建於同治和光緒年間的當鋪,是李氏家族的倉庫和港口運輸貨物集散地之一。粉牆、黛瓦、馬頭牆、磚雕,當鋪古朴大氣,有著李家“天下第一鋪”的稱號。

李鴻章當鋪,是清末李鴻章及其家族所開設的當鋪。當年,李氏家族在安徽境內置下的置業大,有史可考,李鴻章當鋪在安徽有合肥、孔城、柘皋、烔煬、運漕五處。

位於北閘老街的李鴻章當鋪原有五千多平方米,擁有著行政、結算、倉儲等職能,內置結構分區與其它幾地當鋪有差異。根據規模,專家推斷柘皋當鋪應為總鋪。當鋪當年生意規模大,典當業務除環巢湖一帶,還涉及皖東。

1912年津浦鐵路開通之前,商號主要利用水運。柘皋利用其地理優勢,內引外聯,全國許多地方商幫在此建立會館,形成眾多老字號商鋪。

傳承間,時代發展,老街在歲月更替中延續著生機。

走進北閘老街,總能尋找到一種記憶,是兒時的,是過去的,都會存著一份念想。隨著走到老街深處,會被不經意打開。

翻轉的歷史如一本書頁。如同站在街首抬頭仰望,去打量一扇窗,去想一件陳舊的往事。

或者在背影間,聽愉悅的車鈴聲穿過老街。站在老街,看孩子們背著書包踏著老街青石板地上跑過。

著名作家魯彥周曾經這樣描寫故鄉,“每去一次,回家總要津津樂道好幾天,並且成為同伴們羨慕的對象。柘皋的玉欄橋、河東、河西……都令我眼花繚亂。柘皋河裡的木船,穿梭來往,令我神往……玉欄橋上的夜點攤上燈火和清脆的叫賣聲,又令我垂涎。

來源:文藝合肥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