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合肥】廬州才子——“第二包公”清初相國

2020年05月06日09:09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內容提要

自古以來,廬州人才輩出,才子眾多。載入史冊和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才子故事層出不窮。“廬州才子”,從古至今贏得了數不盡的贊譽。

3個關鍵詞:清初相國、江南合肥人、“合肥第二包公”

你猜出來了嗎?

這位也是歷史上響當當的“廬州才子”

他就是,李天馥

“第二包公”清初相國

清代合肥文化繁榮,人才鼎盛,相國就出了兩位,除廣為人知的清末相國李鴻章,清初還有一位相國李天馥。

李天馥(1635-1699年),清初江南合肥人。其生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祖上一直受敕世襲廬州衛左所百戶,世代好讀書、樂行善。父親李萬化,善詩文,“性至孝……有詩文名”。母親瞿氏賢淑明理,工於詩書,又深識大義。李天馥天資聰穎,幼時在母親教導下學習詩書,七歲會寫詩,被人們譽為神童。

 

天資高邁的李天馥進入私塾讀書,曾師從明代理學名臣蔡悉之孫輩蔡國旭,深受蔡悉理學影響。他志向高遠,更加刻苦勤奮,常手不釋卷,勤力苦讀至深夜,十幾歲就幾乎遍讀經史子集和百家著述。每次寫的文章,都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少年時期,李天馥已嶄露頭角,才名遠揚。

因為隨家人避難永城時入了永城籍,所以順治十四年(1657年)秋,李天馥以永城籍參加河南鄉試,中舉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春,李天馥赴京城參加殿試,考中進士,名次為三甲一百零九名。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入翰林院后,李天馥不僅遍讀經史百家之書,而且用心鑽研經世致用之學,才名藉甚。康熙十六年(1677年),42歲的李天馥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在清代是從二品的官級,已經位列高官行列。此后,李天馥仕途平坦。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天馥擔任經筵講官,向康熙皇帝講論經史,同時也評論當時軍國大事和古今政治沿革利弊,並敢將自己的見解向皇帝述說,很受康熙的器重。

康熙二十年(1681年),46歲的李天馥任戶部左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9月,轉吏部侍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53歲的李天馥擢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官級升至從一品。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月,轉吏部尚書,時年56歲。這個官職為中央六部尚書之首,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勛等事務,位高權重。

身為合肥人,李天馥對合肥籍先賢包拯推崇備至,著名景點包公祠正殿上,還懸挂著李天馥曾書寫的篆書匾額——高風岳立。他少年時即崇尚包拯的廉潔和孝行,在許多詩文中稱贊包公,為官后同樣表現出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被后人譽為“合肥第二包公”。

李天馥位居高位,但始終清正廉潔。《清史稿》記載:“(李天馥)尋擢戶部侍郎,調吏部。杜絕苞苴,嚴峻一無所私,銓政稱平。”他公正公平,不徇私情,杜絕賄賂,考核官吏政績公平無私。在剛剛履任戶部的時候,就有人想行賄送“苞苴”(送禮),被李天馥嚴詞拒絕:“吾一日在部,汝曹無望茲事之行也。”眾人嚇得變了臉色,皆縮手相戒。李天馥為官期間,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受到人們的贊揚和愛戴。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0月,為官多年、政績卓著的李天馥升為武英殿大學士。人稱“李相國”,誥授光祿大夫,謚號“文定”。《清史稿·李天馥傳》載:“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學士。上曰:‘機務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學行俱優,朕知其必不生事。’”李天馥為官清正廉潔,揚清激濁,勤政愛民,重視選拔寒門優秀人才,經邦治國,政績卓著,深受康熙器重。他一生為官,又一生治學,既是有為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一代文宗。著有《容齋千首詩》、《容齋詩余》、《古宮詞》等。

李天馥晚年定居合肥以后,不僅沒有給當地政府和百姓找麻煩,反而,做了許多有益於地方的好事。有一個事情可以說明問題,清朝的時候有個規定,比當地官員職位大的如巡撫或王公大臣等蒞臨合肥,廬州知府與合肥縣令都迎接到城外10裡之處。有一次一位朝廷命官到合肥視察,廬州知府與合肥縣令恭請李天馥陪同出城迎接,李天馥覺得這個繁文縟節太勞神傷財了,就叫廬州知府與合肥縣令出德勝門在稻香樓那裡迎接即可。朝廷命官為此大發脾氣,李天馥卻冷冷地說,當今皇上見了我都禮讓三分,難到還要老夫懼你不成。那位朝廷命官趕忙賠著笑臉。此后,合肥地方就在此地蓋了個接官亭,不管官大官小都在這裡迎接。大家都說,李天馥扭轉了官場上一個陋習。

來源:文藝合肥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