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55萬元 這座皖西小山村做對了什麼?

陳浩

2020年04月20日11:1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貧困戶張務貴正為油茶樹剪枝。每月,她的務工收入接近2000元。陳浩攝

村集體經濟收入區區幾萬元、村裡不少林地茶園荒置、村民務工隻能“背井離鄉”……這是3年前的六安市金安區橫塘崗鄉黃墩村。雖說不是貧困村,但彼時的黃墩村,在區裡近300個行政村中,勉強算個“中等生”。

3年后,當地實現“一村多品”,大閘蟹養殖、稻蝦米種植等產業蓬勃發展,2019年村集體經濟超55萬元,躋身全區十強。短短3年時間,這座皖西小山村做對了什麼?

“是‘三變’改革,讓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黃墩村集體企業-柳抱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務清說,“三變”改革,讓村集體集中了土地,統籌了資金,掃清了發展障礙。

所謂“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

黃墩村大力發展“一村多品”。圖為村部展示當地特色農產品。陳浩攝

張務清告訴記者,2017年秋天,村裡正式開啟“三變”改革。當地成立柳抱絲合作社,村集體以水庫、水渠、荒置林地茶園等“沉睡”的經營性資產,折合300余萬元入股﹔村民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

“全村近600戶村民中的521戶,將2700畝耕地折股入社,佔全村耕地的88%以上。其中,90戶貧困戶全部‘帶地入股’。”

“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村集體、村民的“股”有所值,才是關鍵。

集中了村裡大部分土地后,合作社招來各路“能人”,成立6家經營主體,並將土地租給他們,用於發展水產養殖、生態種植等產業。同時,整合、吸引相關資金300萬元作為股金,入股上述企業。

據張務清介紹,“三變”改革后,分紅成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合作社入股的企業大多從事生態種養殖業,產品是市面上的香餑餑。因此,分紅年年“水漲船高”,2019年更是超55萬元。黃墩村不僅還清了前期基建欠下的債務,還一躍成為金安區村集體經濟十強村。

得實惠的還有廣大村民。

記者在黃墩村了解到,以往,村民的收入全靠種地,辛苦不說,還擔心天災、害病。而現在,土地入股讓村民坐收保底分紅。村裡還將經營性資產對應的分紅分給村民。

2019年,兩者相加,一畝地純收入400元。這與村民自己種地相當,但“解放”了勞力。這一數字,也遠高於周邊村庄流轉土地的租金。今后,村裡還將從集體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給村民們“二次分紅”。

“家裡的土地都折股入社了,不用種地,就能‘旱澇保收’。閑下來,我就來村裡的油茶基地(6家經營主體之一)務工,每天收入有60塊。”談起現在的生活,黃墩村貧困戶張務貴很是滿意。這個季節,她的工作是為油茶樹剪枝,強度不大,月入近2000元。這對於66歲的她來說,可不是小數目。“中午,基地還管一頓飯呢。”

在黃墩村,像張務貴這樣就地就業的貧困戶有31人,其中,高齡及弱勞動力貧困人口12人。

黃墩村的蝶變,不過是金安區近年來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金安區委組織部負責人告訴本網,截至2019年底,全區298個行政村中,收入在10-30萬區間的有122個,佔41%﹔30-50萬元的3個﹔50萬元以上的達到14個。

(責編:黃艷、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