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保護的“馬鞍山實踐”

2020年01月15日20:10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合肥1月15日電(周坤)萬裡長江,蜿蜒11省市,留給了馬鞍山美麗又充滿活力的79公裡“黃金岸線”。1月15日,在安徽省兩會新聞發布會上,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岳峰和市委副書記、市長袁方介紹了馬鞍山在長江大保護中的努力和實踐。近年來,從“鋼鐵之都”到“生態福地”,馬鞍山正在進行一場華麗蛻變。

發布會現場。周坤攝

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馬鞍山的發展經歷了“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過程,沿江產業布局密集、產業結構偏重、污染排放較大。“一鋼獨大”“一馬拉城”的局面,讓馬鞍山一度“濱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

“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如何處理好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顯得尤為迫切。”在張岳峰看來,一兩年內解決掉積累了幾十年的問題,雖然看似不可能,但是隻要下定決心,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努力方向,“這個事情就能干成!”

馬鞍山長江大橋。馬鞍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於是,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下,一方面,馬鞍山提出了“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目標定位,在工作推進上以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據統計,近兩年,馬鞍山拆除了153家非法碼頭、22家船舶修造企業,整治了684家散亂污企業,約談問題企業1001家,清理了62處固廢堆放點,既提升了生態環境質量,又為優質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

另一方面,馬鞍山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按照自然肌理實施生態修復,不搞大拆大建、過度整改。打造原生態的濱江濕地公園、加快構建長江生態廊道、完成造林綠化1.3萬畝,退漁還濕1662畝,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我們發現長江馬鞍山段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江水的顏色恢復了本來面目,江面上的水鳥更多了,不少市民還拍到了江豚成群嬉戲的畫面。”袁方告訴記者。在生態價值轉換上,馬鞍山積極整合沿線採石磯景區、薛家窪、陳家圩、太白鮮花島等文旅資源,引進大而強的文旅集團,進行市場化、社會化和專業化運營,加快濱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袁方表示,這些生動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馬鞍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保護好長江,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綠色含量”。

馬鞍山打造城市花園。馬鞍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今年,馬鞍山將進一步加強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持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馬鞍山樣板。“特別是全力抓好向山地區綜合治理,力爭通過3年努力,將其打造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把‘生態傷疤’變成‘城市花園’。”袁方說。

(責編:徐文兵、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