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裡的30秒高光時刻 淮北足足用了三十年

楊賽君

2020年01月07日06:1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大會堂裡的短短30秒“高光時刻”,淮北這座“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城市,足足用了30年。

不久前,淮北市市長戴啟遠從北京人民大會堂捧回中華環境優秀獎的獎杯,這是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設立的中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的社會性獎勵,淮北市是全國唯一獲得第十屆中華環境獎的地級市。

“面對煤炭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淮北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標本兼治、久久為功,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領獎台上,戴啟遠用30秒的時間講述淮北環保故事,淳朴真摯的言語背后,是一代代淮北人民“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守,是兩百多萬淮北人民“三十年磨一劍”的激情和心血。

“煤城”淮北,如今早已是“美城”淮北,“綠金”淮北。

治理后的綠金湖 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

塌陷區治理:“實現土地再生的奇跡”

每逢閑暇,家住淮北溫哥華城的王志剛一家老小喜歡到綠金湖逛逛,曾經黑臭熏天的塌陷區如今搖身變成城市中央公園,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清新的空氣。

塌陷區,煤礦採掘后留下的下陷地域,其綜合治理被認為是一道世界難題。淮北建市60多年來,累計生產原煤10億多噸,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隨之而來的,全市因採煤塌陷土地35萬畝,30多萬農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2萬余畝山體遭採石破壞,地下水降落漏斗區近300平方公裡。2009年3月,淮北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

困境倒逼改革,探索賦能重生。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淮北市發明了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預治理方法治理採煤塌陷區(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模式)。“深修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藉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獨具特色的治理方法,解決了採煤塌陷區的治理難題,綠金湖治理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財政部批准的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項目的二、三期工程,總治理規模3.61萬畝,總投資22.2498億元。綠金湖治理后,形成可利用土地2.45萬畝,可利用水域1.16萬畝,總蓄水庫容達3680萬立方米,是目前全國地級市中面積最大的人工內湖。

綠金湖花海 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塌陷區治理給市民帶來如畫的美景,也帶來了巨大的利好。淮北市通過對淺層塌陷地復墾治理,新增了大量農用地,有效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恢復農用地10.2萬畝,有效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杜集區段園鎮在復墾后的土地上種植了2萬余畝無公害優質葡萄園,成為淮北鄉村旅游的新亮點。雙樓、任庄兩個村先后利用復墾治理后的塌陷地,建成近千畝魚塘,建成了農業現代產業園。烈山區洪庄村通過對深層塌陷地實施治理,形成1600畝的水產養殖區、400畝的畜禽養殖區和600畝蔬菜種植區,創建了省級農業示范園。

目前,淮北市已累計利用充填方式造地3萬余畝,為城市發展拓展空間,創造了數百億元的經濟價值。實現了由“塌陷地”到“黃金地”的華麗轉身。聯合國人居署對淮北市的做法給予高度肯定,稱其為“實現了土地再生的奇跡”。

淮北國家礦山公園 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

荒山種綠:石頭縫裡長森林

2019年,在北京國新辦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安徽專場新聞發布會,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向世界介紹安徽時,專門提到了淮北的“七步造林法”,點贊淮北讓“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的傳奇。

從石頭縫裡長出森林,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淮北卻有了不一樣的答案。淮北市地處皖北,森林覆蓋率低,全市分布有19.8萬畝石質山地,2002年以前統計的非宜林荒山近12萬畝,植樹造林壓力巨大。

“荒山”變“綠山”的背后,是一代代淮北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從2002年開始增綠種樹,陶士軍和同事們的腳步踏遍了淮北200多個山頭,歲月在他的身上留下痕跡,“樹種上了茂密了,我的頭發也白了、稀疏了。”陶士軍是淮北市林業局局長、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18年前,從相山綠化工程開始,他的生活便和荒山緊緊聯系在一起。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淮北對植樹造林大手筆投入,近20年市委市政府換了很多領導,但是這條根本一直在堅持,正是所有人久久為功的努力,才創造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的奇跡,把荒瘠的皖北丘陵變成了綠色江南。”陶士軍感慨道。

陶士軍的這種感慨,淮北人民太熟悉了。淮北荒山岩石裸露,缺土少水,立地條件差,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淮北人開始傾全市之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跟著老師、同事、家人去植樹,幾乎是每個淮北人的共同記憶。

淮北相山綠化后的美景 淮北市林業局供圖

石質山造林一直是綠化的“禁區”,淮北人的種樹道路開始並不平坦。起初,在相山植樹的成活率還不到30%,經過不斷地探索研究分析,淮北人總結出一套“七步造林法”: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壯苗栽植、多級提水、培大土堆、覆蓋地膜、修魚鱗坑。

“七步造林法”有效地將石質山植樹的成活率從30%提高到95%以上,也把淮北的荒山變成森林。18年間,淮北累計荒山造林和疏林地補植13萬多畝,栽植各類苗木1100多萬株。2010年,安徽省綠化委員會、省林業廳聯合授予淮北市全省唯一的“石質山造林突出貢獻獎”。“七步造林法”還被確定為安徽省地方標准,並向全國推廣。

細心呵護,荒山變成聚寶盆

綠色,是淮北的底色,也是淮北人一直悉心呵護的亮色。來之不易的“淮北綠”,不僅美了淮北,還富了人們的腰包。

年逾八旬的石宗宏是杜集區北山村村民,2001年從鄉村教師崗位退休后,就一心投入石質荒山綠化志願服務活動,硬是在石頭縫裡“摳”出近兩萬個石坑,在荒山上種植400余畝樹木,還帶領周圍群眾創造了十余年綠化荒山3000余畝的奇跡,演繹了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一位普通的護林員,5000多個日日夜夜行走在相山的山坡小徑,磨破了一百多雙鞋子,寫下了20多萬的巡山日記。

全國優秀護林員周啟峰巡山 淮北市林業局供圖

全國優秀護林員、中國好人周啟峰用青春裝扮蔥郁山林。

越是節假日的時候,越是森林人最多、隱患最大的時候,對淮北市林業局的員工來說,有哪位沒有把足跡踏過荒山,有哪位沒有過冒著酷暑迎著寒風巡查山林?無數人的默默守護換來綠色的新生。

“荒山變綠山,不愁吃和穿﹔荒山成了林,變成聚寶盆。”在淮北林農的嘴裡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

“今年石榴產量預計將比去年增加30%,老百姓都很開心啊。”烈山區烈山鎮塔仙石榴合作聯社理事長宋繼承樂呵呵地介紹,荒山綠化榴園村受益最大。在林業部門指導下,榴園村村民在山頭搞綠化,山坡種植石榴,走出了一條產業致富之路,成為“中國石榴特色旅游度假地”,連續舉辦9屆石榴文化旅游節,目前淮北市石榴種植面積7.3萬畝,年產石榴16萬噸,成為全國六大石榴主產區之一。

石質山能生“金”嗎?在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舞彩靈棗種植專業合作社能找到答案。理事長沈文同通過發展小靈棗,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目前,小靈棗已遠銷北京、南京、鄭州、徐州等大中城市,供不應求。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証者。通過三十年的努力,淮北交出一份綠色生態的美麗答卷,讓時間有了沉甸甸的力量。

“淮北人民是偉大的,淮北的自然資源屬於現在,也屬於未來,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保護之間的協調,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歷史留給淮北的‘時代之問’,也是‘應有之義’”。說起淮北人民一代又一代為環境保護做出的努力,淮北市委書記黃曉武動情答道。

像保護生命一樣呵護綠色家鄉,這是藏在淮北人民心裡的不竭動力,他們負重前行,又向山而立。

(責編:關飛、李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