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五朵·安徽红

映山红丨安徽砀山:从“漫天黄沙”到“遍地梨花”

汪瑞华

2021年04月06日09:1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初春时节,走进砀山县良梨镇梨树王景区,一棵棵梨树正逢花期,雪白的花朵挂满枝头。果园里,不时飘来阵阵欢声笑语,梨农们忙着给果树授粉,游客们忙着合影拍照,一幅幅早春赏花劳作图,跃然眼前。

4月1日,虽然不是节假日,梨树王景区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徜徉田间地头,与梨花合影的“都市客”更是随处可见。

百年梨园唱大戏,吸引了不少票友现场观看。人民网 陈若天摄

“这两天梨花开得正好,放眼望去一片雪白,美景不容错过。”在宿州市区上班的高琴趁着好天气,特意调休带父母和孩子前来赏花,走累了,就到梨园里看看民俗展演,喝杯梨膏茶,歇歇脚。

临近中午饭点,位于梨树王景区南侧的魏寨村,农家乐的厨房里,早已忙碌起来。服务员告诉记者,良梨镇梨花远近闻名,这几天梨花盛开,旅游旺季随之而来。

背个双肩包、扛副三角架、支上照相机,梨树王景区一角,不少退休多年的拍客,团在一起开始拍摄,大家都说:“每年梨花节和采梨节都会来,春天拍梨花、秋天拍摘果,回回都有可拍的。”

枝头盛放的梨花。人民网 王晓飞摄

花香、景美、果甜,如今的梨树王景区是游客来到砀山的必去之地,也是当地市民最爱的休闲公园。

而在过去,这里还是“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的黄河泛滥区。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给包括砀山在内的地区带来无尽伤痛。自1168年,黄河从河南李固渡决口流经砀山起,在砀山境内流淌了漫长的687年。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50余次,砀山县城数次沉于水下。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吞噬。砀山民谚称:“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每年一到春风起,砀山家家户户,就连面缸上都是一层厚厚的泥沙。

数代砀山人通过种植抗风沙、适盐碱、耐瘠薄的梨树,与并不肥沃的土壤达成和解,昔日茫茫沙丘变成如今的平原林海,黄河故道生态环境彻底改善。

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沃土良田,折射出来的,是砀山环境之变。

随着沙土治理和生态修复深入推进,这座昔日安徽“西伯利亚”经历了从“漫天黄沙”到“遍地梨花”的转变。

在砀山经济开发区的梨园里,满园春色关不住,盛开的梨花竞相绽放,不远处的东湖更是碧波荡漾,丝毫看不出原来黄土连片的影子。

“现在我们这也成旅游景区了。”在梨园里给自家梨树授粉的曹展停下手中的活,说起变化。

砀山县农业农村局梨产业中心副主任田娟介绍,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县开始治沙,尤其在看到在沙土地种植梨树的效益后,先后在黄河故道两岸建起了园艺场和果园场。到了六七十年代,每个行政村又建大队农场,光是梨树种植,最高峰的时候就达到了50多万亩。

随着电商兴起,一大批年轻人开始触网带货。两名主播在梨树王景区直播。人民网 王晓飞摄

从躲沙到治沙,环境好才是长久之计。

随着梨树种植的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也是跟着改观,梨园景区的开发更是越发完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的兴起。

其实,在良梨镇魏寨村,不少村民先行一步,尝到了农旅结合带来的甜头。打小就在村里长大的郭鹏伟就是其中之一,看到家乡的变化,郭鹏伟坐不住了,铁了心返乡创业,在村里头建起了第一家民宿。

“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正是亲眼目睹了家门口的变化,才下定决心回来发展。”郭鹏伟经历了小时候的苦,也看到了儿时农村的穷,“没有环境的改变,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也不可能有魏寨村的今天。”

走进魏寨村,平整的水泥路连通到家家户户,水电网也通了,过去老旧的房屋修葺一新,成了风格迥异的民宿,目前,全村共建有民宿8家。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梨园内拍照。人民网 陈若天摄

“现在正值旅游旺季,村里的民宿已经预订到了‘五一’假期。每逢节假日,前来感受皖北风貌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上半年来的都是赏花看景的。”说这话的时候,良梨镇党委书记刘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为啥?因为风景也能给村里头带来收入。

如今的砀山,是全国首批3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安徽省林业发展十强县,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近年来,依托天然的资源优势,连续举办了梨园马拉松、梨园骑行、梨园马术等品牌赛事,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砀山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胜利说,砀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在与日俱增,好多人不光知道砀山梨,还知道我们砀山梨园很有味道。

大数据统计,2021年梨花节仅一周时间,砀山接待的游客量就超过100万人次,最高峰一天20万人次。

(责编:吴西露、张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