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上新”,高校更需“上心”

杜 婉

2021年03月09日07:36  来源:安徽日报
 

  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更新。此次本科专业调整力度较大,新增包括量子信息科学、能源互联网工程、智慧交通、智能交互设计、古文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37个专业,同时撤销专业518个。

  本科专业“新陈代谢”,折射时代变迁下社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当量子力学成为最新前沿科学,量子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受到追捧;当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产业日渐壮大,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交互设计等专业被纳入目录水到渠成;当社会更加重视文化保护,古文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应需而生。新专业呈现出向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集中的趋势,且涉及大众文化与健康等需求,无疑更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也预示了未来人才的需求趋势。高校应时而变,给本科专业做“加减法”,值得点赞。不过,高校开设新专业不是儿戏,不能盲目求新、求热、求全。本科专业“上新”,高校更需在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上心”。

  充分调研、科学评估是基础。开设新专业,高校应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认真评估,把准社会需求,明晰办学特色,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市场无疑对专业设置有重大影响,高校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新专业应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避免前些年出现的新专业盲目跟风、“大干快上”、同质化严重等现象,高校开新设专业时,应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与特色优势,邀请相关部门专家与用人单位进行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专业“上新”的科学性。

  教师配置、课程优化是关键。新专业的吸引力一在于“新”,二在于“优”,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设置新专业后应努力的根本方向。要精心制定符合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明晰新增专业培养目标,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科学建设课程体系。根据新专业要求及学校定位与特色,科学设置课程及实践活动,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门课程、每个实践环节中,让学生既能“学得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能“学得优”在新领域中找到用武之地。

  加大宣传、做好沟通不可缺。此次新增专业中,无论如量子信息科学、智能交互设计等声名鹊起的专业,还是如古文字学、密码科学与技术等相对冷门的专业,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高校与家长、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鸿沟。高校应主动消除这种信息鸿沟,将新专业宣传做到位,让家长和学生深入了解新专业的概念内涵、培养方向、就业目标等,帮助他们结合自身条件,理性选择专业。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本科专业“创新”“上新”,高校更要“诚心”“上心”,科学开设好新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担当发展重任的优秀人才。

(责编:关飞、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