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加强校园手机管理

梅 麟

2021年02月09日07:12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原则上中小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对全国7岁至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9.2%,网民“低龄化”趋势明显,其中,超过80%未成年人将手机作为上网主要设备。这一方面有助于当代未成年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网络成瘾、损害身心健康等问题。仅去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11.7%,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做好校园手机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各方共同努力。

  家庭引导不可少。家长是孩子成长阶段优先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总是抱着手机刷朋友圈、看视频、打游戏,甚至在孩子学习时仍不愿意放下手机,就难以让孩子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增加校园手机管理难度。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积极履行教育职责,配合学校老师,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管理应得当。近年来,电子产品在教育创新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在线教育、网上教学成常态。但一些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下载各类App,定期在微信群打卡签到,将手机作为老师布置作业的工具,客观上增加了手机使用频次,也增加了学生以学习为名义玩手机的机会,导致禁止在校使用手机的规定难以有效落实。校方应改进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严格按照要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降低长时间使用手机的需求。

  配套措施需完善。中小学生自制力弱、生活节奏单一,“枯燥”学习环境中的中小学生很容易被“精彩”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培养中小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意识,理解校园内禁用手机的初衷,要充分考虑他们心理和生理变化,着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比如,创新课外活动模式,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的特长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设校园咨询诊所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家长课堂等,让家长与老师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统筹协调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使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公益性文化娱乐场所,让学生学习放松两不误。

(责编:关飞、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