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区:全国首个“PPP”社会救助模式显成效

2021年01月15日16:1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合肥市常青街道前身为“安徽第一镇”——常青镇,辖区人口类型、管理类型、服务类型复杂多元。因重病、重残削弱家庭经济、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政策救助普惠、单一,难以精准化救助的;因遭受突发变故,一时陷入困境等人群救助问题凸显,急需设计符合常青街道实际的精准救助新模式。

2014年,该街道与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共同出资建立了全国首个PPP(公私合营)模式社会救助专项基金——“乐助常青”。作为全国首个PPP模式组建的社会救助项目,对救助资金来源单一,参与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尝试,从而实现了筹资渠道多元化,救助方式综合化。

“乐助常青”项目深入群众解忧愁

据介绍,该社会救助项目深入辖区困难群众中,通过需求评估、三方评审等措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最主要、最迫切的需求。利用孵化培育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动居民邻里、高校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党团员参与,组建由7支社区社会组织、2支高校志愿服务社团、4支企业志愿服务队组成的“乐助使者联盟”,在服务对象转介、志愿服务提供、项目宣传等方面发挥实效,织密社会救助支持网络。

此外,该项目多方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党建引领,加强与基金会、专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驻地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打好社会救助“组合拳”。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与基金会进行专项基金配比、开展社会筹资、辖区企业认领项目、引导“微创投”项目参与等多种方式,发动辖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救助工作。

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及精神需求

据介绍,因疾病、事故等突发原因陷入重大困境急需救助的,由专项基金按照救助“绿色通道”制度,先行给予垫付医药费救助,同时帮助其申请政策救助。

对一些支出性贫困的政策边缘群体,即收入超过政策规定收入标准,但因重大疾病等原因支出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家庭,专项基金对其家庭状况进行两轮全面评估后给予救助。

此外,项目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因病、因残或突发情况产生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在生活帮扶、心理支持、关怀陪伴等方面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截至2020年7月,“乐助常青”社会救助项目累计救助203户次,172户,其中资金救助为65.3万余元,各项服务救助约1507户次。

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

“乐助常青”项目引入社会资源之后,依托五社联动,构建“政府+基金会+社工机构+志愿者”四位一体的“救急难”模式,四方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多频联动,整合多方力量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社会救助工作。

2020年,街道社区建设部与团工委共同打造“乐助常青”社会救助项目对外门店——红五星青V公益接驳站,推进社会综合救助、志愿服务实践、慈善资源接驳三大平台融合贯通,让救助对象在精准、及时、暖心的救助服务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实现对救助对象的精准救助

“乐助常青”项目根据不同人群需求,下设有针对性的特殊人群服务子项目,包括“童享快乐”残疾少儿社会融合项目、“苔花绽放”贫困学子助学项目、“绿军装”重点优抚对象服务项目、“萱草花”关爱失独家庭项目、“安养照顾”关爱盲瘫低保群体项目、“情系桑榆”空巢老人服务项目。在各服务项目内,精准梳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核心致困原因,制定“资金+服务”综合救助方案,实现社会救助精准化。(卫捷)

(责编:刘颖、张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