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包公家乡来”寻访活动走进商丘

2020年12月01日10:29  来源:合肥晚报
 

“家住安徽庐州府,小包村上有我的门庭……”一段当地耳熟能详的商丘四平调《小包公》,拉近了合肥和商丘两地的距离。日前,“我从包公家乡来”融媒体采访团从合肥来到河南商丘,开展又一次的寻访活动。

本次活动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中共肥东县委主办,新安晚报社、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承办。

这里有个包公庙乡

包公曾在商丘度过其为官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时光,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包公有关的故事。采访团从商丘市中心沿105国道向南行驶大约40多公里,来到了包公庙乡。与其他乡镇不同的是,包公庙乡在十字路口矗立着一尊包公像。据悉,全国以包公命名的乡镇,只有肥东包公镇和商丘包公庙乡。

包公庙坐落在包公庙乡包公庙村西头。包公庙在两尊威武的石狮子护卫下,庄严肃穆地矗立在高台之上,方方正正,布局严谨,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北方庙宇。拾阶而上,可以看到门额上方由当地书法家书写的“包公庙”三个大字。后殿供奉有高6.4米的包公塑像,与合肥包公祠内塑像相似。

据介绍,北宋时代的包公庙位于商丘古城南60余里,现在为包公庙乡政府所在地。此庙是为纪念为官清正的包拯而立。相传包拯在此为官时,依法处死了欺压百姓、罪恶滔天的“南霸天”,又免去了大灾之年的赋税,并开仓救济灾民,乡民感恩戴德捐资立下包公庙。

据了解,在商丘,还有包河、包公晾米台,虽然包公在此地为官时间不长,但是事做得很多,造福一方,留下不少遗存。

包公戏深入人心

与包公的家乡肥东一样,“文学艺术包公”形象在商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承弘扬。商丘是“戏剧之乡”,代代传承的包公戏唱红了很多享誉全国的大师。当日下午,采访团来到商丘市豫剧院,观看了商丘豫剧《包青天》和四平调《小包公》,感受流传在商丘的包公传统戏曲文化。

商丘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心平,以唱包公戏闻名全国,早在1979年就在彩色电影戏曲片《包青天》中扮演包公,赢得豫剧“活包公”的赞誉。今年85岁的吴心平现场表演了一段《包青天》,唱腔优美动听。

“四平调”是商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稀有剧种。《小包公》是商丘四平调剧团的代表剧目,今年53岁的拜小荣演了20多年“小包公”。她不断揣摩,以其特有的宽厚明亮的声音和活灵活现的表演技艺,成功塑造了包公少年时的艺术形象,唱响大江南北。

携手弘扬包公文化

探访期间,一场座谈会在商丘市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了包公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积极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包公文化在河南在商丘影响深远。”提起包公,当地文史专家刘秀森如数家珍,50多年前他曾经去过合肥采访包公文化,如今包公家乡人来到商丘,他感到无比亲切。

“包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老百姓都很拥护爱戴他,研究包公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秀森说,研究包公精神,要搞清楚它的源头。他希望,合肥和商丘两地携手,加大交流合作,共同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 (本报记者)

(责编:郭宇、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