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2020年11月25日10:5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合肥11月25日电(韩震震)安徽聚焦数字经济,出台数字经济和5G发展规划、政策,全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居全国第4,“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11月25日,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经信厅通报了“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介绍,“十三五”以来,全省经信系统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民营经济、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6年-2019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9、中部第1位。

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安徽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千亿产业达14个。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淘汰炼铁产能224万吨、粗钢产能302万吨。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产量约占全国1/4。

新型显示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

瞄准“芯屏器合”育集群,安徽大力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战略,新型显示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微型计算机产量居全国第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超50%,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

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首批国家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中国声谷”成为工信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国”字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14家基地被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安徽加快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服务化延伸转变,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余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1万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产品197种、绿色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6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3%。

全力实施“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培育省级新产品3000余项、“工业精品”504个,合芜滁荣获全国“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构建高端平台,“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牛弩韬介绍,“十三五”期间,安徽着力构建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平台,提升安徽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安徽连续3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8家,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4个,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9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居中部第1、全国第6位。成功打造世界级高端智能新型家电产品、新型显示等展销平台。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安徽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全省目前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近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565.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50万户。

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修订《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全省“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618户,涌现出国家级行业“小巨人”86家。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科大讯飞、长鑫存储、埃夫特、应流集团等成为行业翘楚,9家皖企入围中国500强企业,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两年入围“世界500强”。

“十三五”期间,安徽还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横向全覆盖、纵向全生态的政策支撑体系。其中,聚焦民营经济,安徽制定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民营经济政策30条”,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3000亿元。聚焦数字经济,出台数字经济和5G发展规划、政策,培育“皖企登云”企业近万家,全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居全国第4,“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责编:关飞、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