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便东村,成片收割后的稻田里已灌满水,工人们准备栽草、投放小虾苗。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全镇开发稻虾产业超过2万亩,其中核心区1.72万亩,创建了“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园”,2020年3月,成立了天长市稻虾产业发展协会,带动1100余个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60余个,走出了一条产业旺、生态美、致富快的产业富民路。
能人带头,政府引领兴产业
说起稻虾共作,最初是由大通镇刘跳村的几个村民摸索着搞起来的。
被大伙称为天长稻虾共作“第一人”的詹家国是刘跳村村民,他长年在外捕鱼捉虾,对江苏苏州、镇江一带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兴趣浓厚,他潜心钻研,2014年冬季回乡流转200亩地,一虾一稻,每亩比单纯种植水稻增收2000多元,一年净赚40万元。
“头年11月份整田、放水、栽草、投放虾苗,次年2月龙虾上市,一直收到5、6月份结束,刚好插秧,10月份稻谷下市了,再接着放水养虾。”詹爱国告诉笔者,在他带动下,刘跳、便东等周边村(社区)六七个大户包田种养稻虾,都获得了高收益。
稻虾共作“生态、节本、高效、错峰用水”是可推广、可持续的富民产业。詹家国等人的成功经验,引起大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鼓励农户发展稻虾共作种养业。2016年初,该镇出台《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对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成立“稻虾综合种养领导小组”,镇干部分工包保9个村、3个社区,村、社区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动员农户流转土地,协调矛盾,当年5个村、1个社区流转耕地6500亩。“截至目前,全镇流转土地22000多亩,稻虾共作100亩以上的连片种养户40户、50亩以上150户,30亩以下散户300多户。”大通镇副镇长施列荣介绍说,镇里还对连片种养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给予优先保障。
技术赋能,练就发展硬功夫
“稻虾共作全面铺开后,镇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技术跟进措施,让种养户站起来、跟着走。”刘跳村党总支书记项永富说,“我们请市里水产专家前来开办培训班,讲授稻虾共作季节转换、用水、投饲料和收虾时机等技术要领,以及稻虾病虫害防治方法。”
“稻虾共作不用农药化肥,虾饲料还能肥田,龙虾离田后,不用机耕直接插秧,农忙时也不用与其他农户争农水,产出的都是卖相好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米,特别适合咱高岗缺水地区,还能解决不少村民就业。”詹家国逢人就说稻虾共作的好处,镇里请他当老师,他毫无保留地把稻虾共作的“真经”传给乡亲们,大伙儿遇到难题就请他把脉会诊,一时间他成了“香饽饽”。
不仅如此,大通镇还多次组织种养户前往江苏镇江市、本省全椒县等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学习取经。为了加强技术服务,天长市水产站还对连片种养基地进行分片指导,帮扶到田,2017年以来,累计培训达3900人次,印发资料7500多份。对部分贫困种养户采取“上门送教”,最大限度地给予技术扶持。
项目助力,创建万亩示范园
“为促进稻虾共作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想方设法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施列荣告诉笔者,该镇已经形成了“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多元投入机制,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70多万元,为产业发展铸就强大引擎。
便东村地势平坦、水源相对较好,村民对稻虾共作产业认可度高,很快成为稻虾共作核心村,300亩以上连片种养大户就有7个,种养面积达5000多亩。经市水产专家实地论证,2019年在便东村创建“天长市稻虾共作千亩示范基地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项目资金很快落地,2020年该基地路牌、路标、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毕,试验示范内容均已完成。
今年,在天长市农业、水利、自然资源有关项目资金以及市财政项目奖补资金大力扶持下,大通镇正在打造“万亩稻虾、稻渔共作示范园”,创新发展稻虾、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同时稻虾、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加工企业、物流集散中心等产地市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创新模式,富民助困显优势
便东村“稻虾共作千亩示范基地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的建成,形成了磁场效应,吸引众多农户发展稻虾、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仁和集镇东风村61岁的佘汝标,是水产养殖的“老把式”,他在便东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流转了400多亩耕地进行稻虾共作,两年来老佘虽吃尽辛苦,但每年都有80多万元回报,还带动10多个农户跟他一起种养稻虾,吸纳20多名村民打工。
2020年3月,“天长市稻虾产业发展协会”应运而生。为了发挥协会的引领示范作用,大通镇创新“协会+基地+农户”种养模式,带领农民集体致富。
30岁的稻虾产业协会会长卞惠德是便东村青年。2016年,他拜詹家国为师,创办稻虾综合种养合作社,流转360亩耕地发展稻虾产业,2019年每亩净收入2200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亩均仍达2000元。担任会长后,他不再紧盯自家“一亩三分地”,而是将协会的成员紧紧拢在一起,琢磨如何将全镇的稻虾产业做大做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协会依托示范基地,采取统一选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提供市场信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模式。为加强对种养户指导帮助,协会还创办稻虾共作培训学校,卞惠德、詹家国、佘汝标等协会骨干,成了最受种养户信赖尊重的“稻虾师傅”。“亩产龙虾260斤、水稻1000斤,亩纯收益达3100余元,比单纯种水稻亩均多增收2000元以上。要想富跟着干。”他们的话语很有说服力,把一批又一批农户领上产业致富路。在大通镇,现有从事稻虾种养的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21个、专业大户20多个,散户达到300多户,种养面积2万多亩,占全镇耕地面积15%。
许多种养大户在稻虾共作的同时,还将目光瞄向稻渔、稻蟹、稻鳖混合种养业。赵汝桃流转235亩耕地,成立汝桃家庭农场,从事稻、虾、蟹、鳖混合种养,每年净挣40多万元。2018年,汝桃家庭农场成为滁州市农广校“实训基地”;渔之乐水产养殖合作社荣获全省“稻渔综合种养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经几年来的实践,稻虾共作带富作用日益显现。”大通镇农经站站长刘伯良介绍,把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除流转金收入外,农户在种养基地打工,季节工3个月,人均收入9000余元,长期工收入4万多元,全镇在稻虾共作基地打工的有1100余人,土地入股合作社年终还可享受效益分红。
大通镇镇长董义松表示,下一步,该镇将重点打造稻虾绿色生态种养品牌,亮出名片,赢得稻虾市场更多话语权。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抓好“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园”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规模化种养,实现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打“融合”牌,在良种繁育保障、标准化应用、三品一标工作实施、三产融合上进一步拓展,将稻虾、稻渔综合种养、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融为一体,推进综合种养产业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范正磊 宣金祥)
党建红丨安徽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办好群众“小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的老旧小区,经改造后旧貌换新颜;长期困扰居民生活的噪音,经调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没有休闲活动场所,经协调后让老有所乐成为常态……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党建引领,也是马鞍山市当下“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最生动基层实践。 …【详细】
合肥:三类人员可免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记者昨天从合肥市人社局获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可参加合肥市公共职业训练基地2021年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合肥市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的4家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分别是安徽合肥技师学院(新站…【详细】
油价年内第九涨 加满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网北京6月28日电 (申佳平)今日(28日)24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第九次上涨。国家发改委官网显示,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