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弘安:产业扶贫谱新曲 多策并举换新貌

周坤

2020年10月10日17:4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有资源无产业、有土地无项目,是制约各地农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的重要阻碍因素。

以产业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是滁州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弘安)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个性特征,金弘安精准发力,变当地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以产业带就业,携“老乡”奔小康。

蔬菜大棚“种”出脱贫希望

走进来安县舜山镇石固村的蔬菜大棚基地,农户们正有条不紊地给整理紫薯苗。在一旁认真干活的张先文告诉记者,大棚修建以前,他主要靠着家里三亩地的流转金来维持生活,没有稳定收入,大棚建成后,张先文也由此吃上了“产业饭”,手头得以渐渐宽裕了起来。

“我到这里上班两年了,在菜棚里面一个月有两千多元,既能增添收入,也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好过多了。”张先文对于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让张先文过上好日子的产业,就是金弘安和石固村共同建立的蔬菜基地。

陆广树在村企共建的蔬菜大棚里,看着最新蔬菜长势。周坤摄

石固村“第一书记”陆广树介绍,2016年,金弘安在这里投资建设了42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由村集体进行管理,主要负责蔬菜种植和销售。

“仅这个产业,就带动144户建档立卡户分红,户均增收300元以上。”陆广树说,如今每年蔬菜的产量和产值都非常可观,不仅壮大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村里又是修路又是建大棚,我们每天在大棚基地干活,都能挣个七、八十块钱,也够我们老人家自己花了,而且还不用到处跑,可比以前方便多了。”今年62岁的贫困户夏国富谈到如今的生活,笑得见牙不见眼。

粮食烘干房变农户“聚宝盆”

在来安县,每年稻谷收割后,“晒谷难”一直是困扰农民的“痛点”。传统的晒谷方式,受天气受晒场制约大,而且受热不均衡,突发的雷雨天气,随时让辛勤晒谷的农民空忙一场。

2019年,大英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大力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工程,为所辖5个行政村,联名申报2019年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粮食烘干房项目。最终由金弘安负责实施。

如今,烘干房已经投入使用,六台烘干机单批处理量达到192吨。烘干机操作员陈新发一边操纵机器,一边说:“自从烘干房建好后,一到收割季,机器几乎没停过,每天都有农户送湿谷来烘干。”

金弘安董事长陈顺成表示,新建的烘干房不仅满足了公司自身需求,同时还对外承接烘干业务,为周边种植大户、一般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解决当地粮食烘干行业短板。最重要的是,还能够给贫困户带来分红收益。

如今,大英镇参与资产收益分红的5个行政村,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制定了各村资产收益扶贫股权量化方案,220户贫困户426人根据所持股数量获得了收益分红,人均分红金额700多元。

金弘安和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一起看望贫困户。周坤摄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在陈顺成看来,扶贫并不是简单“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在石固村,今年74岁的五保户高行礼,每天早上先去鱼塘打理一番,然后来到鸡棚喂鸡,最后来到离家不远的鸽棚检查一下,附近村民都打趣的说,他是“海陆空全能”。

其实在四年前,高行礼还是一个只会种地的“穷老头”。2016年,金弘安出资、来安县农委派专家,共同在石固村开展定期养殖培训,农技人员结合村里的情况,科学制订产业扶贫方案,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思路,切实解决贫困户的技术难题。

“第一次上课前,我还以为是做广告的,本来不想去。但是听完一堂课后,发现他们解决了我们实实在在的难题。”高行礼说。

从此,一堂堂农技培训课,彻底激发了高行礼干活的热情。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高行礼一步一步的学习养殖,养鸡、养鱼、养鸽子,逐渐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收入也比过去翻了四倍。

如今,像高行礼一样养殖户,在石固村还有十余个。陈顺成表示,未来的村企共建,一定是将坚持“授之以渔”助力精准脱贫,变“短视效益”为“持续发展”,“输血”“造血”双管齐下,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高行礼喂养自己养殖的鸭子,在农技人员的帮扶下,他成为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周坤摄 

(责编:关飞、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