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天长,15分钟能干点啥?

2020年08月10日14:3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供需对接难、话语转化难

经常开展难、内容更新难

这是基层理论宣讲常遇到的难题

如何让百姓爱听愿听

让讲的内容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任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天长看看那里如何让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

怎么讲?“一刻钟” 积少成多

      上午11时,天长市广陵街道浔河社区文明实践站日间照料中心食堂人头攒动,墙上电视机正播放着“饭前一刻钟宣讲”,宣讲人孙彩霞正在进行宣讲,阐释“中国梦,我的梦”。

“一刻钟宣讲”是天长市在文明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基层理论宣讲模式,充分利用群众零星时间,以百姓视角、群众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声音和理论政策。

乡音传党音,党音入民心。“乡里乡亲讲乡音,老百姓都爱听,连我们老年人都听得有滋有味儿。”正在食堂就餐的李云奶奶说。看完视频、听完宣讲,她还要和老伙伴们一起讨论交流。

在食堂的墙上贴着“一刻钟宣讲计划表”,“党的理论政策”“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珍惜生命,远离溺水”等宣讲主题,被安排在不同的月份,由不同的宣讲人来讲述。

除了“饭前一刻钟”宣讲,天长市还在学校每周开展一次“课间一刻钟”宣讲,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周开展一次“晨会一刻钟”宣讲,在村(社区)每周开展一次“网格一刻钟”宣讲。

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实践,让思想教育接地气、有温度、更自然。

谁来讲?身边人讲身边事

今年7月初,离休干部李元忠高兴地接受聘请,担任了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员。“我的身体挺好的,参军入伍干革命的事情都还记得。给年轻人讲讲当年,我没问题。”提到上岗担任“宣讲员”,李元忠显得很开心。

李元忠出生于1925年11月,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参加过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以及沿海剿匪,大小战斗足有上百次,4次负重伤,至今体内还留有绿豆大小的弹片。

忆峥嵘岁月,话革命精神。70多年来,抗战老兵李元忠初心不改、信仰不变。他一生节俭,一件军大衣已经穿了30多年,但疫情防控期间却主动捐款一万元。

“浓浓的家国情怀,深深的军旅情结。这样的宣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我们听得懂也听得进。”天长市志愿者周勇感慨地说。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天长市创新理论宣讲模式,动员宣讲员进社区、进学校、进宅院,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开展红色教育。

          近期,天长还选聘了一批像李元忠这样的抗日老战士和离退休老干部,以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担任宣讲员,让广大群众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卓绝,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天长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动员广大志愿者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挖掘整理更多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红色故事,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发展力量、培育民族精神。”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怎么讲?“唱跳演”传递“好声音”

 

  在石梁镇土城自然村,一座洒满阳光的农家小院,院中央一张家用方桌充当讲桌,数十张小马扎、小板凳围成几圈儿,从村头村尾赶来的乡亲们就地一坐,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宣讲员黄宗玉的“粉丝”。“有40多年历史的大鼓书,又派上了用场,把政策唱进了群众的心坎里。”黄宗玉说。

  七八个节目,三四十个演员,找块空地就演放开嗓子就唱,一场下来不超过1个小时,这就是天长市文艺轻骑兵们,给乡村群众带来的“一小时文艺巡演”。

           近年来,天长市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实施“三分法”,分类、分众、分时开展理论宣讲,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爱听的故事、文艺节目,组建5支乡土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网格、村居、企业、学校、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使新思想在群众中逐渐传播开来,新风尚在群众中逐步树立起来。

“我们按懂理论、懂群众、会宣讲的要求,在专业宣讲队伍中遴选一批、在技术人才中挑选一批、在乡贤能人中优选一批,组建612支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主题活动280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2万多名,受益群众超过25万人次。”天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慧琳说。

群众在哪里

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这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天长答卷”

你觉得如何?

来源:天长文明实践办 光明日报 安徽日报

 

 

(责编:欧恺、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