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行洪安置点见闻:保大堤,就是保小家

2020年07月14日16:35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明德小学安置点,共安置江调圩转移群众83人。张俊摄

人民网望江7月14日电(陈浩 张俊)昨日8时,位于安徽省望江县境内的长江华阳闸水位突破历史极值。为确保群众和大堤安全,当地先后在江调圩、巩固圩行洪分洪。行洪前,圩内群众全部撤离,除了投亲靠友的,均已集中安置。

安置点住宿情况如何?吃得好不好?能不能洗澡?看病上哪儿看?带着这些问题,7月14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走进望江县华阳镇明德小学探访,这里住着从江调圩转移来的83名群众。

刚刚运抵安置点的救灾物资。张俊摄

唐奶奶:保不住大堤,咋保小家?

7月12日晚,望江县狂风大作。接到转移通知后,唐翠英奶奶没有丝毫犹豫,拉着15岁的孙子,迅速撤离。

一楼的家电还没来得及往二楼搬,家里喂养的上百只小鸡也无暇顾及。这个时候,在她心中,照顾好小孙子才是第一位的。

“说舍得,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分洪,大堤压力过大。万一破圩了,就啥都没了。”别看今年69岁了,但在大家口中,唐奶奶明事理。她常对乡里乡亲说:“保不住大堤,咋保小家?”

采访中,记者得知,唐奶奶说出这番话,还缘于她亲身经历过1983年的那次破圩。

“六月初三早上8点破圩的,整个村子,只有两间房屋没有倒。”尽管已经过去近40年,但唐奶奶记忆犹新。那时,条件不比现在。破圩后,只能在堤上搭棚子住,没有吃的,只得上亲戚家借米吃。“哪像现在这么好!”

在安置点,每天的伙食标准为27元,均由政府承担。张俊摄

在集中安置点,记者看到,83名群众吃得好,每天的伙食标准达27元,均由政府承担;住得惯,在由教室改造的宿舍中,被子、电扇等一应俱全,洗澡也能在应急帐篷中完成。

据了解,如果遇到缺药少物的情况,工作人员也会第一时间解决。“因为来得匆忙,衣服没带多少。昨天,李阿姨就给我买了新衣服。”唐奶奶的小孙子说。

李兰兰(左一)正为胡陈艳辅导功课。张俊摄

李委员:苦我不怕,只是偶尔想宝宝

小孙子口中的李阿姨,全名李兰兰。

她是望江县华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也是明德小学安置点负责人。

7月11日晚,她接到通知,紧急筹建明德小学安置点,用于安置江调圩第二批撤离群众。经过一夜奋战,安置点准备完毕。第二天下午4点,群众即陆续入住。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来我们这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最大的93岁,最小的才一岁半。”李兰兰介绍,为保障他们的衣食住医,县镇村联动、多部门协作。目前,安置点共有工作人员23名,其中包括2名镇村医生(护士)。“对一些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坚持每天问诊配药。”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群众常找李兰兰埋怨。但她总是仔细地听着,耐心地劝导。她对自己和工作人员说:“要多换位思考,要是换着咱们家里被淹,心情也一样不好受。”

记者了解到,李兰兰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个7个月大宝宝的母亲。7月初以来,由于自己和同为公职人员的丈夫都身处防汛一线,孩子只能由婆婆独自照顾。“苦我不怕,只是偶尔会想宝宝。”初为人母的她说。

中午时分,群众有序排队打饭。张俊摄

中午时分,李兰兰起身走向食堂。刚到办公室门口,她就被胡陈艳“拦”了下来。

“这道题怎么做?”

“我看看。”

说着,她接过胡同学手中的卷子,琢磨了起来。

胡陈艳,华阳中学初二学生。村子行洪后,她和爷爷奶奶住进了集中安置点。在这里,即将于明年中考的她抓紧点点滴滴时间复习预习,还时常与几名同年级同学讨论习题。

“房子淹了,我不是太担心,毕竟水退了,还能维修、重建。但养了很久了狗没能带来,我很难过。”尽管如此,但她仍对未来充满憧憬。小姑娘稚嫩地说:“以后,我要上大学,毕业后当钢琴家、律师或是志愿者。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记者从望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7月14日,望江县共设置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群众近300人。因汛情受灾的老百姓中,除投亲靠友的,均已得到妥善安置。

(责编:吴西露、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