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七十年 荒地变果园

砀山县税收赋能 “小果子”成就“大产业”

2020年06月09日09:0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砀山县以“中国梨都”之称闻名世界,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然而,上个世纪的砀山却黄沙漫漫,饱受风沙困扰。历史上,黄河流经砀山700余年,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砀山县境内中北部留下一条东西长46.6公里的黄河故道。黄河改道虽然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的历史,但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所吞噬。几十年来,砀山县全力推进治沙造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昔日的漫漫黄沙变成了如今的果海绿洲。

“绿水青山”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生态兴,百业兴。治沙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沉淀千年的沙土质孕育出爽脆甘甜的酥梨,带动了砀山水果种植行业的发展,让这个长期贫困县 “摘了帽”,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安徽省农垦集团砀山果园场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为治理风沙应运而生的企业。1955年,为防沙治沙,国家建立该农场,主要栽植耐风沙、耐干旱、耐盐碱的砀山酥梨等树种,目前该农场主营水果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及物流配货服务,水果种植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及咨询服务,全场果树面积1100公顷,已成为全国四大连片果园之一。 然而突发的新冠疫情,该场一度面临着水果卖不出去的状况,公司经营出现了资金短缺等难题。

“如今的绿色果园,除了治沙植绿,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不仅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 2-6月预计还可享受阶段性社保费减免130余万元。企业的负担轻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安徽省农垦集团砀山果园场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华富高兴地说。

据了解,公司通过将农场的果园承包给周边果农,带动600多人就业,解决了周边农民就业问题。叶华富介绍,公司积极参与公益扶贫助农项目,公司的水果包装库扶贫项目,免费为周围果农提供场地,供他们包装水果,带动了近40户贫困人员实现增收致富。

得益于几十年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如今的砀山已是一片果树绿洲。据统计,2019年,该县水果总产达180万吨,带动了46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从水果大县到电商大县

这两年大家发现,梨子价格好像贵了。原来聪明勤劳的砀山人会卖梨子了,他们把梨子通过网上直播卖出了大江南北,卖到了一年四季。

4月25日,“龙润堂记”梨膏走进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综艺节目直播间,当晚销售火爆。而这款被直播带火的梨膏就出自安徽省龙润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电商产业,助力果农增收致富。现拥有电商平台22家、电商企业1200多家,成功入选全国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如今电商效应逐步显现,砀山酥梨以“网红”身份登录国内各大电商平台。

在安徽龙润堂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的流水线“马力全开”。疫情期间,该公司作为砀山县电商龙头示范企业,为支援湖北抗疫,在3月初将生产的10万支梨膏产品定向捐赠给疫情防控一线武汉市协和医院。

“多亏了税务局人员及时送来的政策辅导,我们及时享受了所得税全额税前扣除等政策优惠近2万余元。”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徐发启说。

由于此前该公司未办理过相关业务,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如何填报申报表、享受免税政策,让徐发启一时犯了难。砀山县税务局税务人员主动对接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确保爱心捐赠企业及时享受到了优惠政策。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减轻了疫情的冲击,实现了良性发展。疫情期间我们享受各项税费优惠达7.6万元。”谈到疫情期间税收对企业的支持,徐发启深有体会。

税收加持助力企业“走出去”

瓜果产业的不断壮大,催生出一大批出口型瓜果加工企业,不仅带动该县的酥梨、黄桃等农产品的销售,还促进了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小果子”翘起了大杠杆,一批批瓜果加工产品走出国门、畅销海外。

砀山海升果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水果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重研发投入和技术沉淀,依托砀山县瓜果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果胶及果胶系列制品远销至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等国家。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在用工和订单等方面出现难题,流动资金趋紧,多项新产品的研发受到制约。

“一季度我们出口退税达87.41万元,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获得优惠29.52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60余万元。让我们在资金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谈到企业产业升级背后的税收支持,公司财务人员高山说,“我们从去年开始研发的柑橘纤维,受疫情影响一度搁浅,有了税收政策的支持,我们对今年100吨柑橘纤维生产计划很有信心!”

疫情期间,砀山县税务部门持续优化纳税服务,用好用足出口退税政策,全力支持瓜果加工企业“走出去”。1-5月份,全县累计办理出口退税2450余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扶持下,砀山县正加快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做大脱贫致富“小果子”,成就“三农”发展“大产业”,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许永军 龚真)

(责编:黄艳、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