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供电公司:“带电”工匠何水兵

2020年04月27日16:1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12年前,23岁何水兵初入职场,在电视中目睹带电作业人员如神兵天降,穿越“火线”抢修复电,心生敬畏;12年后,35岁的何水兵镞砺括羽,在各类不停电作业现场带领众人作业,为保“服务”昼夜奋战,心如止水。

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网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江淮电力工匠”等称号,仅2019年就帮助全市各类用电客户减少高压停电599次,开展不停电抢修216次,减少停电81574时.户,惠及芜湖市近百万用户……这是何水兵工作“成绩单”中的一部分,但对于这些,何水兵总是不愿提及。

“皮肤黝黑,身材单薄”,这是何水兵给人的第一印象;“静时若水,战时如兵”,这是熟悉他的同事对他的总结;而何水兵对自己的评价,一直是那八个字:“不够满意,还能更好。”

与书本“较劲”,让他获益匪浅

2008年8月,何水兵从老家四川来到芜湖,走进了当时的芜湖供电公司配电工区技术室。与很多外地大学生一样,一边学习业务,一边熟悉着这个陌生的城市。

“张班长,这是在干啥?”看电视新闻中电力人员都披着厚重的外套,他好奇地问,“这叫带电作业,他们穿的是绝缘服。”时任配电技术室班长张华解释。“不停电也能检修?真厉害,要是我们也能开展就好了。”一颗专业的种子,就此在何水兵心中埋下。

随后的五年期间,经过配电线路班组的磨炼和操作取证,何水兵不仅成为了该公司第一批正式带电作业专职人员,更承担了副班长的管理重任。对于他来说,提升的关键在“学习”,不同于别人的是,别人习惯于“听”,而他更喜欢“问”。

2018年4月27日是他心中最难忘的一天,一是当天该公司首次同时在四个位置以带负荷开耐张并加装开关的方式新增联络点,成为全省率先开展该第四类作业项目的单位;另一个更重要,他终于通过实践证明了:“书本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断引流线前应确认绝缘引流线分流的负荷电流应不小于原线路负荷电流的1/3。”这是10千伏配网不停电作业指导书上的原话,也是何水兵一直以来心存质疑的一个知识点。

在作业中,当他用钳形电流表测试引流线电流时,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在规范连接,严格按标准操作的情况下,电流只能达到原线路负荷的1/25!

继续开断作业,有可能出现放电拉弧现象;停下来检查,不仅会打乱操作步骤,更有可能造成安全风险。“何班长,怎么办?”同在一个作业斗里的同事焦急的问。

在全场10余位作业人员和地面30多位省公司和兄弟单位观摩人员的注视下,何水兵的大脑飞速思索着:“操作步骤没问题……安全措施没问题……引线连接没问题……”他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作业点,10秒后冷静而又果断的说:“听我的,没问题!继续干!”

随后的作业中,各项操作安全有序的执行着,开断作业过程中也并未出现放电拉弧现象,在场人员对何水兵的临场判断和指挥赞不绝口。

“以前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书上写的和实际有冲突,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没有考虑对引流线的长度因素!”说到这里,那个印象中含蓄内敛的何水兵一改往日风格,眼神专注而又自信。

那一次,是他心中不完美的比赛

4月22日中午,脱下厚重的绝缘服,何水兵靠在车座上一口气灌下了半瓶矿泉水,看着手边已经凉了的盒饭,没有一点食欲,脚上还在隐隐作痛。“这是在去年全国电力行业10千伏带电作业竞赛时候受的伤,还没有好全。”何水兵笑着说。

提到那次比赛,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不仅仅是因为脚上受的伤,更多是因为自己心里的“不满意”和“不甘心”,即便他已经拿到了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2019年8月10日,因为技能水平突出,何水兵被选入安徽省电力代表队,前往安庆训练基地备战当年11月份举行的全国电力行业配电线路工(10千伏带电作业)技能水平竞赛。

9月的安庆,酷暑的“余威”仍未散去,空旷的训练场犹如一张炙热的“烤盘”。

“三件套、不能少,穿上训练像洗澡!”这是同届参训人员编出的顺口溜,也是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何水兵的参赛项目是绝缘杆法操作,36度的高温下,身着绝缘手套、羊皮手套和绝缘服的他每天在杆上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与流汗相比,更难受的是脚,由于长时间训练和偷偷给自己“加练”,何水兵的脚“饱受摧残”。

磨破了,撒上酒精包裹起来接着练;再磨破,加一双厚袜子接着练;还磨破,垫上纱布咬牙练。就这样,一练就是整整110天,地面准备、登杆步数、持绝缘杆方式、剥线位置、搭接引线长度与弧度等每一点何水兵都练得分毫不差。

带着近四个月苦练攒下的“绝对自信”和激动的心情,何水兵走进了比武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综合理论成绩得分,何水兵以全国前20名的成绩,拿下了比武的个人最高荣誉——“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但是,他并不满意,原来,由于在操作中误碰了“视为有电”的两相导线,这种细节失误是在实践和训练中他从来没想过的,超出了他当时的理解范围,也让他真正意识到了与国网标准和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

不甘心的他,赛后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把自己关在在办公室,对整个比赛过程不停的进行复盘,精细到每一步,每一厘米的剥线,每一次的搭接……一连写了十几页纸。

边教边学,“水兵工作法”初见轮廓

2015年,技能出色的何水兵有幸被聘为安徽省公司不停电作业培训兼职教练,身份的转变,一方面让本就要强的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让他有了更多向省内各单位同事和前辈学习交流的机会。

“与其说我是在教,不如说是在学。”何水兵感慨,“我们兄弟单位中有很多的技术骨干,但我觉得很多人真正厉害的不是技能,而是思维和工作习惯,说实话,看到这些对我来说思想上的冲击很大,也更坚定了我想要总结出一套工作法的决心。”

就这样,“水兵工作法”初见轮廓。

——带着“问题”去实践。如同对书本内容的“质疑”,何水兵认为在岗位工作中,学习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敢于提问,并在实践中去验证,要将这种“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运用“复盘”强本领。何水兵认为作为电力工作者,最好的老师其实是“自己”,工作中要做好业务流程“复盘”、问题整改“复盘”和沟通过程“复盘”三个重点,要善于通过复盘中发现的问题倒退到管理源头,从本质上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狠抓“细节”养习惯。一方面要主动观察细节,包括安全细节、设备细节和沟通细节,善于从细节凝结效率、产生效益;另一方面要主动做好细节,将“真”、“实”、“活”三个要点贯穿与工作中,并将细节工作转化为“肌肉记忆”,形成工作习惯。

——坚守“本职”求创新。做到化繁为简、专心专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和专业岗位上,求质量、争效益。要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创新,更要力争每一个创新成果能够推广应用、发挥实效,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

“我现在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后面我想带着这些总结出的工作方法,探索一下低压带电作业工作,虽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空白,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敢想、敢学、敢试,一定能有所收获。”说到这里,何水兵又眼神一亮。(何煜)

(责编:刘颖、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