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隍故事 | 大庙古井的前世今生

2020年04月02日09:3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一眼古井,留存千年。轻轻的走近它,井中幽幽深邃泉水,清澈如镜,一缕阳光投射进来,仿佛要洞穿历史的烟云……

在城隍庙,就曾经有这样一口古井,它是不少周边老人共同的记忆。2017年,这口青砖砌成的古井在城隍庙大庙改造中被挖掘出来。这口古井井壁用青砖砌了双层,青砖之间用生石灰填充,既保证了井的坚固耐用,又达到过滤水中杂质的目的。古人造井的智慧,由此可见。

古井诉说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请听小编道来~

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古井应该跟庙同龄。”据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古井是城市文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生活中,自来水基本普及,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据相关人员介绍:“一般来说,古代的寺庙、道观等建筑内均有水井,既提供饮用水源,又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由于古代建筑大量使用木制材料,防火是重中之重,井水也是主要的消防水源。城隍庙内的古井,很可能是北宋年间的,一般建庙都会打井。”

 

作为一口历史悠久、“阅历十足”的古井,必然流传众多故事,文人骚客争相留下墨宝传世,民间传说演绎出神秘的色彩。相传当年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转徙江湖,寓居合肥期间,曾来过城隍庙,看到百年银杏树下的此口古井,为其题名“杏泉”。后大庙经历代修缮,此名称也随时代的变迁而被湮没和遗忘。

 

姜夔何许人也?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在湖州居住期间,姜夔时时四处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他客游合肥,寓居赤阑桥,和范仲讷为邻。公元1191年(绍熙二年),姜夔从合肥出发,泛巢湖,作《满江红》词,以浪漫的笔法和想象,讴歌巢湖仙姥,兼怀古叹今。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关于这口古井还有另外一段传说故事。

附近的老人说:" 这口井是人们的救命之泉。清末庐州一带瘟疫流行,庙内人就靠这口井清灾保康宁的。说来也怪,不论是丰水的时节,还是干旱年月,它总是满盈盈的,明净清冽。" 因此,当年善男信女来城隍庙拈香、礼拜都要拜拜古井,仿佛井里深藏玄机,能开悟众生。

虽是传说,多也无法考究,但是古井故事自古就被周边百姓代代相传。这口古井,已经不再承担生活取水的“时代任务”,更多的是找寻历史记忆的源泉……

大庙里的银杏树繁枝茂叶,屹立在戏台两侧,树下的古井显得是那样古朴、淡静、深邃……每每都有几位老人在谈论着它的今与昔。

如果想一睹古井的神秘风采

请来庐州府城隍庙大庙

聆听着关于它的美丽的传说......

来源:文艺合肥

 

(责编:郭宇、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