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合肥】庐州古集 文化密钥——杜集

2020年08月31日08:45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翻开合肥的地图,

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有很多以“集”命名的乡镇或村庄,

“集”有集市、集镇的意思,

“集”指定期或临时买卖货物的市场,

如“逢三有集”“赶集”。

古往今来,“集市”的发展刺激了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因为旧时“集市”不单纯是各类商品的销售,同时对饮食、茶点、服务、旅店、交通、理发、澡堂、戏曲、演艺等行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拉动。

一条人文荟萃的老街,一个热闹熙攘的集市,是旧日时光里难舍的记忆。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合肥,自古以来人气兴旺、贸易繁荣,因此产生了许多集市。随着岁月和时代的变迁,诸多庐州古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慢慢演变成了聚居地、村庄、乡镇……它们镌刻了历史,传承了文化,无论如何变迁,都以独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这些庐州古集正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为这座历史名城源源不断注入文化之魂。

杜集:生态与历史并重

在合肥,有一种鸟语花香,只有在杜集才能充分领略;有一种岁月沧桑,也只有在杜集才能深切体会。

甫一踏上长丰县杜集镇的土地,便被它的美所震撼,波光粼粼的湖面,绿色的“原始森林”,整齐划一的民居,一一尽显眼前。田多地肥、民风淳朴的杜集,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合肥市第一届文明乡镇”、“合肥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而一个个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民间流传的一个个曲折离奇、娓娓动听的美丽传说,又让这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充满独特的魅力。

杜集有着七十二口古井的传说,现存的几口古井,每一个在当地百姓口中都特别神奇。在振兴村东边,曾有一座古寺叫“说法寺”,具体是何人何年所建已经无从考证。传说有一年,由于香火旺盛,寺中住持打算扩建寺庙,苦于离山林太远,又无大型运输工具,建庙用的大量木头根本无法运到说法寺。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恰好济公云游至此,叫他们在某夜某时到寺庙东南角一个古井里扛木头。

到了济公所说的那天夜里,全寺的和尚分好工后,由住持和几位方丈秉烛跪地,面向东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只听井中隆隆作响,只见古井中雾气缭绕,一根木头在雾气中缓缓上升,在场的大小和尚,个个目瞪口呆,屏住了呼吸。只听住持一声令下,抽的抽、拉的拉、扛的扛、抬的抬,秩序井然地运着木头。当把木头运到院里时,他们才发现根根木头上都雕有文字和图画,大多是上好的木材。

众人忙碌了一夜,眼见东方现起了鱼肚白,这时有一个小和尚也许是累了,在井边拽木头时,不经意地说了一声:“差不多了,够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古井中传出“咔嚓”一声响,一根木头断成两截,井中雾气也渐渐地往井底收起,半截木头直直地立在井中,若隐若现。

因为井中抽出的木头太多,说法寺扩建完成后,众人又用剩下的木头新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剩木寺”。

据当地人称,这口古井泉眼特别旺,再干旱的年景也不会枯竭。没通自来水的时候,方圆数里的村民都到这里取水。更为奇特的是,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东南风一吹,井水就会漫出井沿,可对周边的庄稼地实施“自流灌溉”,百姓们都称“说法井通海眼”。

杜集鸟岛三面临水,过去是荒芜的河渚,通过60余年的植树造林,如今杨、柳、榆、槐、椿浓荫蔽日,每年吸引数十万只白鹭、仙鹤、喜鹊、斑鸠、八哥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良好的生态环境,极佳的观鸟体验,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了方便游客观鸟和了解鸟类知识,杜集镇不仅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观鸟台,还建设了合肥市首家纯生态鸟类科普基地——VR科普体验馆。届时游客们可以通过新增的VR科普体验馆近距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学习鸟类的小常识,全方面立体认识杜集鸟岛。

杜集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不仅有美丽的鸟岛,还有浩淼的翠月湖、合肥“五七”干校旧址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赐建的明城古寺、市级保护文物春秋古墓“陈寺坡”等人文旅游景点,不仅吸引了合肥本地游客前往休闲度假,还吸引了滁州、淮南和江苏南京、苏州等地游客来此游玩。

 
(责编:郭宇、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