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区:“两应”党建提升城市“温度”

苗子健

2020年01月07日18:38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党组织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发生在合肥市包河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包河区紧扣“两应”党建主线,扎实推进“三抓一增强”即“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增强政治功能”工程,推动城市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同时,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实施红色领航 构建和美社区

去年一次晚饭后,包河区太湖新村小区的独居老人郑宏英突然感到脸部麻木,嘴巴和舌头活动不自如。面对突如其来的异样,郑红英拿起手机,拨通了社区志愿者阮怀珍的电话。几分钟后,阮怀珍赶到,查看情况后她怀疑老人的症状类似中风前兆,一边联系郑红英的女儿,一边紧急将老人送到医院治疗。由于治疗及时,现在郑红英已经康复。

今年74岁的党员阮怀珍是个热心肠,一直跟街坊邻居都很熟悉。“退休之后,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就报名加入了小区志愿服务队,发挥一点余热。”阮怀珍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每周都要对全小区的老人进行一次上门走访,志愿服务队成员对小区孤寡、残疾老人更是做到24小时随叫随到的照顾。

近年来,合肥包河区大力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在社区建立党委,小区建立党支部,楼栋建立党小组,党员家庭确立中心户和示范户,建立小区党支部工作群、楼栋微信群,常态化开展党的声音传播到家、家庭纠纷调解到家、生活困难慰问到家等“八个到家”,把服务送到居民家中。同时,党组织引导居民走出家门,融入集体,共同制定居民公约,开展文明倡议,居民党员骨干联合辖区群众开展平安巡逻、巡查,卫生治理等活动,共建“一个家”,织密“一张网”,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释放体制活力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有着近16万的常住人口,人口类型复杂、群众诉求多样、拆迁安置任务繁重。在以前,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压力大、任务重;老的“七站八所”农村管理架构设置导致部门间忙闲不均;受编制资源所限,多年未招录在编人员,编外聘用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2019年6月,包河区正式出台印发《包河区关于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全面铺开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工作,推进全区13个街道(大社区)聚焦“明责、赋权、增能、减负”,按照“一办七部两中心”的模式,规范优化街道机构设置,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大部制改革后,常青街道将原有的26个部门整合设置为10个大部门。“以街道城市管理部为例,整合了原来街道文明创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等工作,能有效避免以往‘各管一块’造成的分工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常青街道负责人介绍,过去配合、参与的工作变成了“大部门”的本职工作,实现了“一个哨子吹到底,一支队伍管到边”,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结合大部制改革,针对城市管理“条”上管得着看不见、“块”上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包河区还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大共治”平台,由社区党组织牵头,以城管、公安为骨干、生态环保等行政执法力量和社区工作站人员为辅助,实现综合执法、综合治理。

加强基层党建,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群众。通过党建引领,包河区形成了70%问题靠服务解决、20%问题靠管理解决、10%问题靠综合执法解决的“721”基层治理新路子。

(责编:徐文兵、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