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

“帶著大家一起科學種田,我信心十足!”(我的家鄉我建設)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4年04月01日07: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3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3 版)

徐淙祥在檢查農業灌溉設施。

陶 濤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組織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匯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力量。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廣大干部群眾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准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推動發展活力勃發奔涌。擼起袖子,建設家鄉,也正當其時。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我的家鄉我建設”,探訪各地各類人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故事,敬請關注。相關新媒體內容歡迎在“人民網+”客戶端觀看。

——編 者

要找徐淙祥,就得到田間。試驗田裡,徐淙祥蹲下身子,捏了把土,邊搓揉,邊感受土壤濕度。

攤開手,掌心布滿厚實的老繭,一張口,是地道的方言。70歲的他,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了一輩子田,是個種糧大戶,在當地遠近聞名。

2022年夏收,小麥平均畝產超800公斤,再創新高。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匯報豐收的好消息。

2022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回信。信中指出,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這讓他倍感振奮、激動不已,“我們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帶著大家一起科學種田,我信心十足!”

“不下地,就吃不下飯”

轟隆隆,無人機在麥田上空盤旋,在飛手操控下,沿著預先設定的航線來回穿梭,不一會兒,追施氮肥就已完成。“有了植保無人機,施肥效率就是高!哪像過去背著大水桶、手持噴霧器,忙活一天都抵不上這機器一小時干的活兒。”站在田埂上,指著無人機,徐淙祥高興地說。

談及與土地的緣分,在老徐看來,是刻進了骨子裡。

生於農家,長在鄉村,讀書的機會,他倍感珍惜。高中畢業后,徐淙祥卻回到家鄉種地。這個選擇,讓周邊村民心中犯起嘀咕:好不容易出了個高中生,還有機會成為一名小學教師,舍了“金飯碗”不要,偏要地裡刨食,是個稀罕事。

“我就想著能有一天,糧食實現高產,通過種田,大伙都能吃飽飯。”徐淙祥坦言。

憑著滿腔熱情,他從農業科技書入手,邊學習,邊實踐。揣著一把放大鏡,拿起一個記錄本,徐淙祥一頭扎進田裡,用“笨辦法”,觀察天氣變化,記錄作物生長狀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農學院的專家請教,琢磨如何種好小麥。

從風速到雨量,從植株高度到葉片顏色,老徐家中,如今擺滿了一個又一個本子,寫得滿滿當當。正如他所說的,日積月累,才能找到作物高產的規律。

老徐種田,有股韌勁兒。冬天,地凍天寒,麥苗都被薄雪蓋住,有道人影,卻在田裡若隱若現。仔細一瞧,正是徐淙祥趴在地上,舉著放大鏡觀察冬小麥分蘖。接過千畝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實驗的擔子后,眼見豆苗長勢喜人,沒想到,遇著洪災,水淹了田,急得他團團轉。他當機立斷,帶上家人,扒溝搶排積水,三天三夜都沒合眼。那一年,因天災,不少農戶大豆減產,老徐的千畝試驗田卻喜迎豐收。

近日,趁著天氣晴好,農機手駕駛著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噴洒藥劑進行除草。這不,一大早,放心不下的老徐就趕了過來,沿著田埂來回踱步,時不時抬頭瞧瞧農機手作業。本不用他親自上手,可對徐淙祥來說,這樣看著才心安。

大豆開花、玉米抽穗、小麥拔節,無論何時,田間都能看到老徐的身影。手不閑,腳不停,徐淙祥拼了命,和土地結緣,與糧食為伴。就像他常念叨的那樣,“不下地,就吃不下飯!”

“良種配良方,農機搭農藝,咱是科學種田”

打小,徐淙祥就有個夢想,盼著育出優良品種,念著增加糧食產量。

通過雜交逐年選育,由他培育的“太豐8號”小麥新品種和“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接連出爐,近10年,徐淙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豆品種4個、小麥品種2個。

作為種糧大戶,徐淙祥流轉了1230畝地。300畝是試驗田,比對30多個農作物品種長勢,開展肥料減施增效試驗,其余900多畝則是用作規模連片推廣示范。

雖是老農人,卻有新辦法。秋收時節,老徐的田採用的就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玉米大豆混合套種的新模式,既能體現玉米邊行優勢,還可以發揮大豆固氮作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

“良種配良方,農機搭農藝,咱是科學種田!”為了改進土壤鎮壓效果,老徐用上了安徽省農科院改造后的新型播種機,果然土壤更加保墒,麥苗越發生機勃勃﹔作物缺水不用擔心,隻需在自走式噴灌機上設定好噴灌水量,點擊按鈕,便能實現自動澆灌﹔施肥打藥,也有訣竅,不同於以往人工背負的噴霧器,使上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施藥后,一天能完成300畝地,機動靈活,效率還高……

田間觀察設備,同樣從放大鏡變成了高科技,建起農作物病虫疫情田間監測站。智能型虫情測報燈、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農作物病菌孢子自動捕捉培養系統……坐在家中,連上軟件,輕觸手機,從光照強度、土壤水分到氣溫氣壓、虫情病害,一目了然。

農民挑上“金扁擔”,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新技術、新理念加持,糧食豐收更有保障。徐淙祥耕種的田地從幾十畝發展到了上千畝,小麥單產不斷刷新紀錄,他對土地的熱情卻不曾消減,始終如一。

“農技推廣,得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遵循天時變化,把准農田命脈,徐淙祥總結出了不少經驗。

既有通過麥苗形狀判斷長勢的“小麥生產變化大,苗期掌握三耳朵”,又有講述田管技巧的“拔節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減產多”。老徐依據自個兒多年的種植經驗,把小麥、玉米、大豆栽培技術,歸納成一個個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匯編成冊,免費發給村民。

對當地農戶來說,這可是高效種糧的一大法寶。“這些辦法,真管用!都是他幾十年裡琢磨出的經驗,跟著學,照著干,糧食產量提高不少。”這本冊子擺在了種糧大戶王韶山的案頭,提起老徐,他連連稱贊。

許多農戶把徐淙祥家當成“作物醫院”,一旦發現苗情問題,立馬找他“尋醫問藥”,常能“藥到病除”。“農技推廣,得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在老徐看來,新技術要分享給更多人,才能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早在10多年前,徐淙祥就牽頭成立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租賃入股,代管耕種。合作社還與種業公司、面粉企業簽訂合同,種源、銷路全都打通,幫助本村和周邊許多農民成功脫貧致富。

精心種、科學管,大伙齊心加油闖。2022年9月,縣裡成立種糧大戶協會,徐淙祥當上了理事長。協會現有會員600多名,依照鄉鎮區位劃分服務片區,每月例會答疑。從哪些品種產量高,到什麼葉面肥效果好,種糧大戶在一塊兒你一言我一語,種糧積極性越發高漲。

近年來,更讓老徐高興的是,孫子徐旭東大學畢業后,返鄉當上新農人,幫著他一起打理田地。95后徐旭東在農村長大,豐收季,大半夜,全家人一起守在田間,生怕出現差錯的日子,是他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實驗室裡,小徐是研究員,擺弄著從試驗田裡收集的上千份不同品種的小麥樣本,認真測算小麥莖、穗、葉的干物質轉化數據﹔試驗田裡,他成了農機手,操作設備施肥打藥,樣樣拿手。對徐旭東來說,投身農業、服務農民,在向下扎根的過程中,他也找到了向上生長的那股勁兒。

直到如今,土地仍讓徐淙祥魂牽夢縈。他心中最美的圖景依然是一簇簇苗,青綠、壯實,在希望的田野上,拔節生長,倏然金黃。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