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泗縣:“農”墨重彩 “豐”景如畫

呂歡歡 李希蒙
2022年11月17日09:2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行走泗州大地,遠眺虹鄉沃野,豐收萌動。

在安徽泗縣大路口鎮,庭院、地頭到處是粉條加工戶們忙碌的身影,粉條變“金條”,在陽光照射下著晶瑩剔透﹔在食用菌產業基地,白胖子——雙孢菇爭先恐后競相冒頭,長勢頗為喜人﹔墩集鎮草莓生產基地裡,一片青翠之中隱藏著一個個飽滿的紅色果實,生機涌動……

墩集鎮草莓生產基地裡,農戶正在給剛收獲的草莓稱重。人民網 李希蒙攝

墩集鎮草莓生產基地裡,農戶正在給剛收獲的草莓稱重。人民網 李希蒙攝

“倉廩實”的背后,飽含著泗縣近年來加快現代鄉村產業發展的良苦用心和全縣人民的辛勤耕耘:按照“一鎮一業”要求,每個鎮至少打造1個萬畝高效生態農業園﹔全縣培育6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5個以上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泗字”號農產品區域性公用品牌。

高位推動之下,泗縣特色農產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優,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拔地而起”。

傳承:“老招牌”揮毫潑墨話豐收

提到泗縣特色農產業,除了響當當的金絲絞瓜外,山芋就不得不提。作為“中國山芋之鄉”,泗縣人們對山芋也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山芋飯、山芋饃,離了山芋不能活”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印記。其中,大路口山芋就是代表之一。

粉條生產車間,工人正在將粉條挂起,准備陰干晾晒。人民網 李希蒙攝

粉條生產車間,工人正在將粉條挂起,准備陰干晾晒。人民網 李希蒙攝

眼下正值冬閑時節,卻是當地農民最為忙碌的時候。薛玉法是當地一家粉條加工廠的負責人,這兩天廠裡剛剛加工生產出來的6000斤粉條已打包完畢,正陸續發往蕪湖的客戶。還沒來得及高興,新的訂單又接踵而至,數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得不亦樂乎。

為何泗縣粉絲如此受歡迎?薛玉法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大路口山芋作為地方優良品種,口感細軟綿甜,種植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數百年的傳承使大路口山芋的栽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利用當地山芋優質資源的先天優勢,再採用傳統制作方法加工和晾晒紅薯粉條,以純正“鄉土味道”吸引大量的“粉絲”們購買,讓廣大農民在傳承老手藝中實現致富增收。

目前,在泗縣大路口鎮有成百上千戶粉條加工戶,其中規模化生產且生產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就有近20戶。

薛玉法檢查冷庫中粉條。人民網 李希蒙攝

薛玉法檢查冷庫中粉條。人民網 李希蒙攝

如今,當地還借助現代電商平台,傳統手工粉條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量也不斷攀升,帶動全縣紅薯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農民致富增收帶來新的增長點,預計2022年,泗縣手工粉條加工量將突破5000萬斤。

開拓:“新寵兒”崛地而起唱新曲

如果說金絲絞瓜、粉條是泗縣特色農產業的金字招牌,那麼食用菌無疑就是他們的“新寵兒”。

近年來,泗縣瞅准食用菌產業良好的市場前景,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秸稈資源,採取“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從單一平菇種植到平菇、雙孢菇、草菇、香菇、大球蓋菇等多品種種植,食用菌逐漸成為泗縣特色的主導產業。

孫孫正在檢查雙孢菇的生長狀況。人民網 李希蒙攝

孫孫正在檢查雙孢菇的生長狀況。人民網 李希蒙攝

2019年,外地務工人員孫孫回到大李村發展起了雙孢菇種植。在村裡支持下,僅用3年多時間,就從隻有8個棚的家庭式種植,發展到現如今100多個棚的規模化種植。

這段時間以來,孫孫的雙孢菇種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每天40多位村民一早就開始忙碌起來,將新鮮出頭的雙孢菇及時採摘打包。“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想到如今成了每月掙4000多元工資的採摘員。”村民許阿姨感慨道,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好工作,得益於村裡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們種的雙孢菇個頭大、賣相好,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種植基地年收益超500萬元。”孫孫說,政府的大力扶持,讓他對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有了底氣,今年還打算再建140畝的現代化大棚,通過現代技術控制溫度發展多季草菇種植。

一桶桶剛收獲的“白胖子”雙孢菇。人民網 李希蒙攝

一桶桶剛收獲的“白胖子”雙孢菇。人民網 李希蒙攝

為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泗縣還依托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平台,全力推進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把小蘑菇打造成鄉村產業振興的“金名片”。

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以前泗縣農產品粗放經營,並不重視品牌建設,導致很多農產品優質卻不能實現優價。如今,“粉絲過億”、食用菌直通長三角……越來越多的泗縣特色農產品被端上市民的飯桌,泗縣農業品牌的樹立和培養也快馬加鞭步入快車道,實現從“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優”的跨越,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豐收畫卷次第展開。

(責編:范曉琳、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