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合肥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正式印發

2022年11月10日07:36 | 來源:合肥晚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11月9日,記者從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合肥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稱“規劃”)正式印發。規劃指出到2025年,合肥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巢湖成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業的生態名城精彩呈現。到2035年,“美麗合肥”基本建成。

重點:

打造巢湖“最好名片”,持續提升空氣質量

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合肥將重點堅持系統治理,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深入流域“點、線、面、內”“四源同治”、扎實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實施大氣污染治理研究、加強固定污染源治理、加大移動源污染管控力度、推進大氣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提升空氣質量。

此外,合肥將堅持低碳發展,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加快構建低碳高效能源體系、推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調查,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守護鄉村生態環境。

智慧:

創新監管,推薦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合肥是一座“科裡科氣”的城市,當然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也是科技化十足的。

監管方面,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運用無人機、激光雷達、衛星遙感等手段,對地下水、入河排污口、農業面源等方面進行監測,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立體感知體系。搭建“生態雲”數據平台,逐步將各類環境數據及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構建“數智環境”信息化應用體系,整個大氣、水、自然生態保護等系統的管理數據。

到2025年,高質量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水平大幅提升,生態環境信息化綜合應用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環境的監管越來越精細化和科學化。

目標:

到2035年,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常態

規劃提出“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

到2025年,合肥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更加和諧,“美麗合肥”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巢湖成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業的生態名城精彩呈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是指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巢湖全湖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比例達85%﹔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5%,土壤污染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到2035年,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常態,生態環境空間布局進一步得到優化,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全面形成。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環境公共服務實現全域均等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全市生態環境面貌實現根本性改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大幅提升,“美麗合肥”基本建成。(記者 張夢怡 通訊員 李孝林)

(責編:范曉琳、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