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融合,“跨越時空”上一場重症教學課

“同學們,我們去下一個場景繼續上課。”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安醫大一附院)重症教學培訓中心,重症醫學科教師正通過中國電信5G網絡,對安徽省醫科院校重症醫學科的學生遠程授課。
5G技術融合,讓這場重症教學課堂實現了“跨越時空”,使得屏幕另一端的學子能夠高清、實時參與這次跨區域重症專業技能培訓。
安醫大一附院教師結合5G技術進行跨區域重症教學。安徽電信供圖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將重症醫學專業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育部發文鼓勵並支持各醫學院校開設重症醫學相關課程,這給重症醫學教學培訓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教學醫療設備緊張,醫師專家資源稀缺,師生難以第一時間學習掌握新技術﹔另一方面,傳統培訓模式受地域限制等因素制約,培訓人員需要來回奔波,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
為進一步推動重症醫學發展,提高急性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等重症患者的醫學治療水平,降低重症病患病死率,中國電信協助安醫大一附院打造了“5G+AI+高仿真模擬人”跨區域重症教學模式,切實解決了重症醫學專業面臨的教學培訓難題。
CCUSG重症超聲教學培訓班。安徽電信供圖
基於中國電信5G網絡大帶寬、低延時等特性,“5G+AI+高仿真模擬人”跨區域重症教學模式利用攝像頭、CPE等5G終端設備,實現了模擬患者的信息數據、高清教學視頻等在基層醫療機構等學習中心和大型醫院等教學點之間高速傳輸,以“第一視角”高清展示模擬患者生命體征、實踐場景、專家操作流程。過程中,各類教學數據被5G+AI跨區域重症教學服務平台記錄、分析,並輸出教學報告,實現了重症培訓效果可觀可測。
該教學模式利用AI技術和高仿真模擬人技術,通過5G網絡示范教學轉播,實現了“教室老師講解+示教教室學生遠程觀摩”的高效教學效果,解決了傳統教學空間狹小造成的觀摩人數受限以及疫情常態化影響下線下教學的難題,將優質臨床資源轉變為教學資源,為醫學生搭建起一個全新、便捷的交流學習平台。
安醫大一附院重症專家跨區域指導醫學生技能操作。安徽電信供圖
此外,中國電信5G網絡的無線覆蓋能力,解決了傳統有線傳輸的部署難點,減少了室內教學場所的網線布線,室內教學環境變得更加干淨、清新。
自開展遠程重症模擬教學以來,安醫大一附院重症醫學科牽頭在全省醫療機構開展安徽省膿毒症多中心研究項目,建立了安徽省ICU膿毒症診治大數據平台,完成了22019重症病例數據清洗、集成、變換和規約,並將數據整合到5G重症教學平台,供重症教學、培訓和研究使用。
同時,安醫大一附院打造了醫聯體醫院、中國電信和設備商共同建設的合作模式,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實現了10余所醫科院校、88家醫聯體醫院的5G跨區域重症教學,服務人數共計6000人次。
綜合安醫大一附院以及基層醫療機構等統計數據來看,相比培訓之前,基層醫療機構的膿毒症、心源性休克、心搏驟停等不同類型重症疾病的搶救成功率得到顯著提高,有效落實了國家分級診療政策。
5G+4K技術 專家不出門即可進行跨省遠程協同手術
5G不僅讓重症遠程教學成為現實,而且在遠程協同手術領域也展現出獨特本領。2019年,在中國電信5G網絡技術支持下,安醫大一附院率先完成了安徽省首例“5G+4K”兩省三地遠程協同手術。
手術全過程通過5G大帶寬、低時延網絡和裝有4K攝像頭的手術系統,分別傳輸到了安醫大一附院遠程會診中心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移動會診平台,省內各市縣級醫療機構也通過跨區域重症教學平台學習觀摩。
手術過程中,遠程傳輸的畫質和聲音清晰流暢,無卡頓、無中斷,幾乎實現了多地同步,充分展現了重症教學要點,提升了重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是安徽省遠程醫療領域的一次新的嘗試,同時也為醫院醫聯體建設和遠程重症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
安醫大一附院遠程會診中心。安徽電信供圖
5G+重症應急救援 爭分奪秒培養航空醫護人才
除了在遠程重症教學、遠程協同手術等方面的應用,安醫大一附院還將跨區域重症教學用於應急救援領域,為“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聯動提供應急醫療急救解決思路。
2021年,安醫大一附院借助中國電信5G能力,開辦了2次全省直升機隨機醫護人員遠程培訓班,涉及全省多家醫院上千人次,有效助力安徽省培養一支穩定、可靠的航空救援醫護團隊,進一步強化了安徽省的應急救援能力。
安徽省應急救援隊在明光市開展跨區域應急救援教學。安徽電信供圖
在5G+智慧醫療領域,5G跨區域重症教學開辟了全新的教學模式,有效促進了優勢醫療資源下沉,為下級醫療機構、醫科院校和護理學校提供了優質的重症教學資源。5G遠程協同手術,加強了基層居民醫療保障,提高了區域內重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治愈率。5G重症應急救援,通過真實場景鍛煉了救援人才,讓更多人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應急救援服務。
作為5G建設的主力軍,中國電信今后將積極聯合全國各大醫療衛生健康機構,繼續探索5G醫療新場景、新應用,堅決落實國家關於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用創新技術改善醫療服務,讓優質醫療資源造福千家萬戶。(朱德剛 朱啟超 徐建光 張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