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馬鞍山雨山區:心“向”往之 水秀“山”明

2022年09月16日09:2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漫步在馬鞍山,抬頭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藍”,放眼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

超水平面24米高的“鑰匙型”觀景平台可眺望凹山湖、2萬多平方米的設備展示區裡凝滿了礦區記憶……在城市之東的向山地區,新晉網紅打卡地凹山地質文化公園正迎來送往一撥撥游客。

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雨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雨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百年礦山傷疤”蝶變為“東部城市花園”,向山地區的“鳳凰涅槃”是馬鞍山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又一生動實踐。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打出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及產業導入升級“組合拳”,堅決打好新時代“向山大會戰”。在這片土地上,生態自信正在不斷強化、生態保護正在扎實推進、生態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生態紅利正在持續釋放,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一處處煥新扮美四季。

構建刻度精准的生態標尺

前不久,“馬鞍山環保世紀行”集中採訪活動如期開展。“採訪團”先后來到凹山地質文化公園、丁山礦等地,聚焦這座城市直面痛點、追尋綠色的生動實踐。而他們所見証的只是馬鞍山市強力推進向山地區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

向山地區位於馬鞍山市東郊,是長江支流慈湖河、採石河的發源地。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素有“馬鋼糧倉”之稱。然而,近百年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採,導致向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水生態受損……“生態傷疤”亟待解決。

凹山湖。

凹山湖。雨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2020年初,馬鞍山市將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利用三至五年時間,將向山地區打造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把向山地區“生態傷疤”打造成“城市花園”。

綱舉目張,高位推動。馬鞍山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先后印發《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研究》暨《向山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新時代“向山大會戰”正式打響!一項項頂層設計漸次鋪開。

恰逢此時,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國家首批EOD模式試點項目。項目在全面推進生態修復的同時,積極推動生態環境資源化、產業經濟綠色化,通過創新機制和項目運作模式,不斷提升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此進程中,馬鞍山市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競爭性談判確定馬鞍山市兩山綠色生態環境建設有限公司作為特許經營者,負責向山EOD項目的投融資、建設和運營。截至今年8月底,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項目已開工建設32個子項,開工率72.7%,剩余子項將在年內全部開工,預計3年內全部完工。

在馬鞍山,這座曾經的鋼鐵之城,正在華麗轉身。

探尋充滿“錢”景的綠色發展

九月,秋風送爽。凹山湖畔山坡上,一排排沿著山體栽種的元寶楓、山桐子、杜仲仍生機勃勃,枝干上的綠葉迎風擺動。樹下,軟綿綿的草坪,夾雜著粉黛亂子、山桃草,在山體邊緣圈出一個長條形花圃。

然而,幾年前,這片山窪還是塵土飛揚。

凹山湖就是曾經的凹山採場,採場開發於1917年,1954年后成了南山礦業公司的主體採場。開採了百年,累計為馬鋼公司輸送了2億噸鐵礦石,被稱為“馬鋼糧倉”“功勛採場”。2017年9月1日,中國寶武馬鋼對凹山採場做出了閉坑決定,同時開啟邊坡治理、生態修復工作。

在向山地區,綠水青山不易得,但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則更難。

為此,馬鞍山市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實施“三棵樹”項目。“‘元寶楓、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極高的特種經濟林樹種,種植這些樹木可以實質性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問題,將廢棄礦山打造成綠水青山的同時,也將帶動后續產業發展。”項目現場負責人魏澤偉說。

“三棵樹”的出現,也是向山綜合治理路徑的最好注解。“生態修復將遵循EOD路徑,採用‘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雨山專班辦公室主任張楊喜悅地說。

今年4月19日,馬鞍山市政府與中鐵文化旅游投資集團共同簽訂了“向山-濮塘”一體化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項目合作框架協議,以打造礦冶文旅產業為重點,推進向濮一體化。

在城市之東,打造“綠水青山”生態產品,實現“金山銀山”價值轉換的故事正在不斷續寫。

挖掘獨具特色的城市記憶

步入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2萬多平方米的設備展示區。在登向山頂公園的道路兩側,牙輪鑽機、推土機、礦用汽車、電動機車、電鏟,一個個採礦“大塊頭”十分醒目,不僅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和歷史,更彰顯了這座城市的自豪與榮光。

在向山鎮中心,鐵路文化游園每天都會迎來慕名而來的游客,他們或站在彩虹鐵軌上拍照,或和油罐車合影留念。這塊曾經需要砌上圍牆遮羞的鎮區傷疤,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

“就喜歡看火車,每隔幾天就要來一次。”葛建平家住馬鞍山市區,自從在抖音上刷到鐵路文化游園,小孫子就被彩虹鐵道和油罐車廂迷住了,爺孫倆常常一玩就是一上午。“加上這一回,我們已是第三次打卡向山鐵路文化游園了。”葛建平笑著說。

一座游園治愈一塊鎮區傷疤,在向山,為了加快生態修復、改善人居環境,一場“煥顏”大戰正如火如荼上演。

在馬鞍山市區通往向山鎮的西部入口處,已很難再尋覓破敗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綠植、層次分明的花園式景觀,“向山向美”的標志清晰醒目,向山鎮正逐漸與主城區連為一體。

沿著新修建的向陽路一路向南進入南山大道,破碎顛簸的盤山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適的瀝青馬路,移步換景的蜿蜒山路為行程增添了趣味。

郎甸嘉苑(二期)項目現場。

郎甸嘉苑(二期)項目現場。雨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向陽路與石山路交叉口附近,新建設的安置房項目郎甸嘉苑(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待明年建成后,眾多本地居民將正式喬遷翹首以盼的新居。

……

一處處綠色花園加緊建設,一棟棟高樓住宅拔地而起,一個灰頭土臉的舊向山漸行漸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正闊步走來。(任德玲 雍珣)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