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與江共舞 “綠意”奔涌

人民網馬鞍山8月16日電(周坤)這幾天,盡管馬鞍山最高氣溫多次突破40℃,但來到長江岸邊的薛家窪公園,走進一眼望不盡的楊樹林,遮天蔽日的樹蔭,穿林而過的江風,吹來陣陣蘆葦清香,讓人一時忘記身處的地方,不久前還是“全國高溫榜第一”的城市。
而這處臨江觀景、乘涼休憩之地,正是馬鞍山堅決貫徹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扎實推進岸線整治與生態復綠的成果。
綠樹成蔭的馬鞍山濱江岸線。濮勇攝
2017年開始,馬鞍山市大力實施長江岸線綜合整治。經過集中力量攻堅,馬鞍山累計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裡、灘地1000多畝﹔對315個住宅小區、220條道路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城區35條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完成長江干支流4823個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監測和溯源﹔5100多條漁船被拆解,1.1萬名漁民全部上岸。
每一數字背后,是馬鞍山五年來,打響的一個又一個生態保護攻堅戰,開展的一場又一場刮骨療毒式自我革命。
“從拆除,到新建,再到復綠,其中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經濟糾紛,每一步都是硬骨頭,但是隻要能夠提升百姓幸福感,讓城市高質量發展,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胡偉說。
如今站在薛家窪公園的觀景台,碧水藍天,綠植搖曳生姿,成群鳥兒掠過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如此野趣橫生的場景,在長江馬鞍山段俯拾皆是,甚至偶遇野生江豚,已不是什麼稀奇事。
馬鞍山蘆葦江灘。人民網 周坤攝
從“國家園林城市”到“國家森林城市”,從“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到“全省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一路走來,一張張國家級名片見証了馬鞍山市的綠色發展步伐。
美麗長江,還需要全方位生態保護。
在馬鞍山向山地區,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從礦區變景區,從“生態傷疤”變成“城市花園”,老工業基地的涅槃與新生,正在這裡上演。
在緊靠長江的瑞泰馬鋼,這裡不僅所有的廠房頂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還建成了國內首條節能環保型鋼鐵高溫材料智能化制造基地,綠色與環保,已成為發展的主旋律。
馬鞍山向山地區的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儲燦林攝
馬鞍山人已經明白,長江生態環境之“病”,本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要從根本上解決好長江生態環境問題,就必須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走在馬鞍山的長江岸線,每一片濕地、綠廊、新城,都在講述著綠色發展的故事。其中蘊含的治水、治產、治城相融合的智慧,就是馬鞍山激活新動能、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和加速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