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追記安徽省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法警支隊法警趙曉冬

2022年06月20日11:34 | 來源:人民法院報
小字號

 

  “送趙書記最后一程,是我們村民的共同心願。”2022年5月17日清早,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夾溝鎮蔡郢村、鳳台縣楊村鎮前圩村的23名村民代表,趕到淮南大通殯儀館,送別趙曉冬。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規定,隻允許40人進入追悼會會場。村民們就分散在場外耐心等待,直到見過趙曉冬遺容,一起將他的骨灰送到山上的公墓安葬。

  趙曉冬是安徽省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名司法警察,10年間兩次到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5月13日突發疾病,不幸逝世。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趙曉冬45歲的生命定格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奉獻在為民謀幸福的征程中。

  急難險重勇擔重任

  1977年1月,趙曉冬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學老師。他自幼熱愛武術,考入安徽省體校后學的是柔道專業,練就一身好武藝。

  1996年從體校畢業后,19歲的趙曉冬成為淮南中院一名法警。“我從小的夢想就是當警察,現在夢想成真了。”第一次穿上警服,趙曉冬向全隊介紹自己。身材魁梧健壯,專業運動員出身,一看就是當警察的好苗子。

  “趙曉冬很勤快,從剛入隊時就堅持每天6點起床鍛煉身體,俯臥撐、引體向上、負重晨跑是堅持項目。每天上午8點之前,他准時出現在法院門口,檢查安全通道的角角落落。他帶頭值守夜班,夜間定時巡視,成為高級警長后照樣與安保人員同吃同住同值班。” 淮南中院法警支隊支隊長湯本龍說,趙曉冬有兩個好習慣,一是不管有沒有執勤任務,白天他都堅持在訴訟服務大廳巡視,隨時應對突發情況。二是傍晚當干警陸續離開后,他會將警械設備室、門崗門衛、關鍵卡口再檢查一遍,再次對各樓層進行巡查,排除火險、盜險等安全隱患,才安心離開單位。

  勤學苦練、嚴於律己,趙曉冬很快成為一名素質過硬、業務精湛的骨干。

  押解、值庭是法警的主要工作。趙曉冬心思縝密,每次執勤都要提前制定計劃,勘查送押線路,排除風險隱患。從法庭的照明設施,到提押被告人當天的天氣狀況,趙曉冬都要提前了解。

  “遇到大案庭審,他就趴在桌子上用筆列出許多細節,我們看他的身軀比桌子都要大,都說他是‘張飛繡花’。”法警陳艷莉說。

  趙曉冬從警26年,帶隊值庭1600余次,押解、看管人犯1800人次,負責多起重大庭審現場警衛工作,從未出現安全保衛意外事件。

  掃黑除惡、執行攻堅、防汛搶險等許多急難險重的任務,趙曉冬都沖在最前面。

  2018年起,趙曉冬參與全市法院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由於涉黑惡案件案情重大復雜、涉案人數眾多、庭審時間長、社會關注度高,被告人需從多地提押,為確保庭審安全順利進行,趙曉冬制定押解及庭審安保預案,從警力配置、人員分工、車輛安排、警械裝備、后勤保障等方面進行周密部署,預先演練每個環節。

  “從市看守所到法院,十幾公裡的路,冬哥不知跑了多少趟,他連每一個關鍵路口的紅綠燈時間都能記得住。”法警俞飛說。

  2020年9月16日,淮南中院開庭審理馬啟兵等13人涉黑案。該案重大、復雜,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大。法警支隊抽調了全市法院警力參與審務保障工作。趙曉冬作為一線指揮之一,既指揮、又參戰,整個庭審持續13天。從庭前提押、庭中值守,到庭后送押,趙曉冬連續奮戰,多次通宵達旦。天氣炎熱,別人的防護服一天一換,他汗水過多,半天就得換一次。

  趙曉冬的目光不僅在庭審現場,當了解到被告人抵觸情緒強烈,有人在網上炒作不實信息企圖干擾審判進程時,他仔細研究資料,分析庭審現場風險點。那天,將被告人全部送回看守所后,回到辦公室已是子夜,趙曉冬沒有休息,拿出筆記本總結當天的工作:某某被告人家屬有情緒不穩跡象,某某被告人身體不適,需要在候審室安排急救藥品以備不時之需……正因為有他這種認真,確保了13天的庭審安全。

  2018年4月起,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部署全省法院開展“江淮風暴”執行攻堅戰,趙曉冬加入執行團隊,參與執行攻堅。3年時間,他協助辦理各類執行案件326件,扣押、查封財產241次,拘傳、拘留87人次,執結訴訟標的額4000萬余元。

  執行工作經常起早貪黑、走南闖北,趙曉冬便在辦公室備好小行李包,裡面裝著充電寶和簡單的洗漱用品,以備隨時出發。

  2020年6月,淮南中院強制執行一起爭議近8年的返還土地案。被執行人拒不搬遷,對抗情緒十分激烈,大喊大叫鼓動村民干擾執行。躁動的人群中,有人想突破警戒線,甚至開始推搡執行干警。趙曉冬一個箭步沖上前,一把抬起在地上撒潑的被執行人,反手給此人戴上手銬,大喝一聲:“我們在依法執行公務,看誰敢動!”場面迅速被控制,當場將清空的土地交付淮南農場,為農場擴大生產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綜合體掃清了障礙。

  事后大家才知道,趙曉冬在混亂中被他人抓傷雙臂。他一直不動聲色,待執行任務完成后,獨自前往醫院包扎。

  見義勇為俠骨柔情

  淮南中院許多干警都記得20多年前趙曉冬兩次見義勇為的故事。

  2001年11月5日晚8時,趙曉冬在到法院值班途中,發現三名歹徒正對一名男青年行凶,男青年拼死護住自己懷裡的包。一名歹徒見搶奪困難,就亮出了刀。趙曉冬見狀不由分說沖上前去,用自己手裡的飯盒砸向持刀歹徒。本來准備當夜宵的稀飯洒了歹徒一身,燙得他嗷嗷直叫、翻倒在地。其他兩名歹徒見狀剛要反擊,看到趙曉冬身穿警服,身材壯碩,怒目圓睜,滿臉威嚴,放棄了行凶念頭,轉身就跑。趙曉冬將持刀歹徒牢牢控制住,扭送到最近的派出所。

  2002年2月21日晚9時許,下班回家的趙曉冬又遇到一起搶奪事件。一名男子搶奪一位女青年的背包,還對她拳打腳踢。趙曉冬大喝一聲,挺身而出,輕鬆制服了歹徒,將其扭送到公安機關處置。

  事后有人勸他說:“這不是你職責范圍內的事,以后能不能不管?”趙曉冬說:“法警就是警察,我必須管。”

  因為兩次見義勇為的壯舉,淮南中院專門發文通報表揚趙曉冬,為他記三等功。

  面對歹徒時震懾力十足,接待群眾時,虎頭虎腦的趙曉冬卻是另一副樣子。對來訪群眾,他總是保持憨實敦厚的笑容。

  這幾年,大量矛盾糾紛涌向法院,案件量逐年攀升,當事人宣泄情緒,大吵大鬧、纏訪鬧訪的情況時有發生,司法保障任務愈發繁重。當法官釋法明理后,有的當事人還是久久不願離開訴訟服務大廳,趙曉冬會主動上前傾聽訴求,和當事人拉家常,特別是婚姻家庭糾紛,有的老人因子女不盡贍養義務,來法院尋求援助,趙曉冬耐心排解他們心中的不平,把情緒激動的當事人安撫好,將他們送出法院大門,送上公交車后才放心離開。有的信訪人中午不願離開法院,趙曉冬就陪在旁邊耐心勸說,有時會把自己從食堂打的午飯讓給信訪人吃。

  2017年8月,淮南中院派趙曉冬到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參與信訪接待工作。他在維持好現場秩序的同時,向群眾發放《群眾來訪應知手冊》《信訪知識宣傳冊》,幫助群眾了解信訪知識,協助法官做好釋法明理工作,引導群眾合法理性反映利益訴求。他從沒和信訪群眾紅過臉,更沒有受到群眾投訴。

  2021年3月,趙曉冬再次被選派至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與他同行的淮南中院立案庭干警李雅茹對趙曉冬的一段話記憶猶新:“安徽老鄉來一趟鄭州不容易,我們得耐心聽他們傾訴,把肚子裡的苦水全倒出來,讓他們心裡好受一些,協助化解信訪問題,是我們的責任。”

  每次聽當事人說事,趙曉冬都會彎下腰,遇到腿腳不便的老人,他會先讓他們坐下。無論信訪人有理沒理,他一副好脾氣,耐心聽人把話說完。信訪人對這個人高馬大卻溫情脈脈的法警充滿信任。

  青春熱血播撒希望

  2012年5月,趙曉冬響應安徽省委選派第五批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后進村和“難點村”任職的號召,來到潘集區夾溝鎮蔡郢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記者走進蔡郢村,尋訪當年趙曉冬留下的足跡。令人有些意外,時隔十年,蔡郢村干部群眾對趙曉冬記憶深刻,言語間充滿敬重。

  “這就是當年趙書記生活的地方。”蔡郢村老書記李延生帶領記者來到老村部,指著一間土房說。當年村裡條件困難,沒法安排趙曉冬居住,趙曉冬主動要求吃住在村部。李延生覺得對不住市裡來的干部,起初不答應,在趙曉冬堅持下,就帶人把村部的計生辦辦公室打掃出來,給趙曉冬當宿舍。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臉盆,趙曉冬一住就是兩年多。

  “我們一開始聽說是法院下來的干部,法警隊的。我們就想警察哪裡懂得村裡的事情,覺得他就是來過渡一下,要兩年工作經歷就走了。” 李延生說。然而,趙曉冬的踏實肯干很快改變了李延生的看法。

  趙曉冬要來了全村村民的檔案,每一戶人口、土地、住房、貧困狀況、致貧原因都一一了解。趙曉冬吃住在村裡,一有時間,就挨家挨戶走訪,熟悉情況。為了走訪方便,趙曉冬買了一輛摩托車,經常穿梭在村中。

  “他都是下午3點多或者傍晚到農戶家,他知道我們村的人熱情,趕上飯點就一定會留他吃飯,所以他有意錯開時間。每到一戶,他噓寒問暖,把村民的困難記下來。” 李延生說。

  他帶領村民對村委會和村民活動中心進行修繕,粉刷內外牆體,硬化廣場,建起籃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一批群眾活動設施,村委會面貌大為改觀。

  在得知電灌站因長期缺乏維護導致機器故障后,趙曉冬尋找專業維修人員並籌集資金,使電灌站恢復正常使用,解決了土地澆灌問題。

  熟悉村情后,趙曉冬提出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特色產業,先讓能人富起來,帶領村民致富。

  李延生帶著記者來到蔡郢村“雞司令”李多新家。李多新是蛋雞養殖大戶。半自動化的養雞場裡,人工喂料、自動給水、恆溫控制……從飼養到集蛋,井然有序,生機勃勃。

  “能有今天,多虧趙書記的幫助。”李多新指著頗具規模的雞舍說,“我當年通過到外地學習,對飼養蛋雞有了經驗,但我沒有資金,趙書記知道后,多次到鎮裡、區裡給我爭取資金,幫我辦理了5萬元無息貸款,我才辦成養雞場。”

  李多新的養雞場初具規模后,想提高雞蛋品質。趙曉冬就幫助李多新聯系大學教授、外地養殖專業戶,帶著他上門請教種禽品種來源、培育期品控和雞蛋清洗、烘干、封釉、分級等一系列問題,提高雞蛋品質,對接更好的客戶,擴大產品銷路。

  “養雞場有了起色,趙書記叮囑我,一方面要抓緊搞機械化養殖,把蔡郢村的雞蛋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要回饋鄉親,通過擴增養殖規模,把技術分享給農戶,帶動更多村民致富。”李多新說。

  趙曉冬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加快發展特色產業,促進村民致富增收。2013年,蔡郢村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2014年9月,趙曉冬離開蔡郢村時,村裡蛋雞規模化養殖從零發展到全村蛋雞存欄4萬余羽,5000羽以上養殖戶5戶。到2022年,全村蛋雞存欄11萬余羽,5000羽以上養殖戶13戶,200羽以上養殖戶30余戶。蔡郢村特色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群眾踏上小康路,過上幸福日子。

  扎根泥土燃盡芳華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1年5月,安徽省啟動第八批選派干部到村任職,任期3年。淮南中院需派一位副縣級干部擔任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當院領導征求趙曉冬的意見時,他答得很干脆:“我有一次駐村工作經歷,如果派我去,我願意。”

  2021年6月15日,趙曉冬帶著隊員武新安、童毅,來到需要兩個小時車程的鳳台縣楊村鎮前圩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

  來到前圩村后,趙曉冬在工作日志扉頁上寫下一句話:把根扎在前圩,把幸福留在百姓心裡。

  前圩村位於鳳台縣楊村鎮西南部,和颍上縣迪溝鎮、利辛縣展溝鎮交界,全村7個自然庄、11個村民小組,985戶3101人,耕地4135畝。經過之前扶貧工作隊的努力,前圩村已實現脫貧。

  “我不是來躺平的,我和大家同坐一條板凳,工作隊和村干部不分彼此,就是真抓實干,為村民謀福利,為村裡謀發展。”工作隊首次組織全村黨員圍繞“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出謀劃策時,趙曉冬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趙曉冬詳細了解之前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反復與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溝通交流,把工作重心放在產業振興和防止返貧上。針對村裡勞動力流失、耕地拋荒、經營粗放、集中成片經營難度大等問題,有村干部提出可以學習鎮裡其他村的先進經驗,搞“生產托管、統一經營、代耕代種”的“大托管”。

  趙曉冬和村兩委成員多次調研,向先行試點村取經,覺得“大托管”是破解農業生產困局的良策,可以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企業有效銜接,既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又促進農民增收。

  趙曉冬帶著村干部,騎著電瓶車,到一些家中隻有老人、有地沒勞動力的農戶,解釋農業生產托管政策,引導加入合作社托管服務。為了擴大合作社經營規模,他向當地農委申請低息項目資金50萬元,為兩家合作社解決了購買設備、新建廠房難題。

  2021年,前圩村參與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土地從2020年的1000余畝,提升至2600余畝。其中,前圩村谷香滿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趙曉冬的幫助下,獲得幫扶資金后,迅速更新設備擴大產能,在托管本村1008畝土地的基礎上,還為外村提供秧苗插種服務4000畝,月烘干稻谷能力達3000噸。

  現年70歲的村民黃永學,兒子兒媳均在外打工,家中11畝土地無人耕種。在趙曉冬的勸說下,他將家中土地進行托管,每年增加收入8000多元。

  在趙曉冬的建議下,淮南中院牽頭投資70萬元建設光伏發電二期項目。現在,前圩村集體光伏電站建設項目共計134千瓦已並網發電,每戶每年增加收益1200元。

  村民的基本收入有了保障,趙曉冬著力整治人居環境,改善村容村貌。

  村裡的衛生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由於生活習慣原因,前圩村有的村民“進門出門一雙鞋,上床下床一身衣”,隨意亂丟亂倒生活垃圾,佔用公共道路喂養牲畜現象司空見慣。由於道路硬化不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態。

  趙曉冬從修路抓起,工作隊多方籌集資金修建道路2500余米,將水泥路修到每一戶村民家門口。安裝上太陽能路燈,讓夜間的前圩村亮堂起來。在全村推行“美麗庭院” 和“干淨人家”創建評比活動。首批打造“美麗庭院”的示范戶20戶,在村公示欄中予以通報表揚,激發廣大村民改善生活衛生條件的熱情。

  “過去家門前全是爛泥,下雨天出門難。現在好了,工作隊帶著大家修了水泥路,建起村民大舞台,村裡比以前熱鬧多了。”村民蘇紅雨說。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趙曉冬特別關注前圩村小學的孩子們,積極聯絡淮南中院為脫貧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兒童捐贈書包、文具等學生用品。他邀請法官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法律故事,開闊他們的視野。2022年元宵節,他特地請來法院干警和留守兒童一起度過,在歡聲笑語中打開孩子們的心扉,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趙曉冬還爭取到資金,建起前圩村民法典法治文化廣場。組織法院干警到村裡普法,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把前圩村打造成更加和諧的“平安鄉村”。

  “趙書記真是全身心扑在前圩村的發展上。”前圩村黨支部書記蘇迎慶說。

  今年3月下旬,新一輪疫情波及鳳台縣,防控形勢嚴峻,全縣實施靜態管理。趙曉冬和村兩委迅速把全村黨員組建為數個疫情防控小分隊,負責值守、巡查、核酸檢測等具體事項,確保截斷疫情外部輸入途徑。

  在前圩村路口24小時值班點,趙曉冬主動挑起半夜0時到次日8時的值勤任務。每天5時,趙曉冬便與工作隊員到衛生防疫機構領取檢測材料,確保當日7時開始核酸檢測。

  村中居家養老的老年人行動不便,趙曉冬便帶領檢測人員上門、入戶檢測。全村共進行12輪核酸檢測,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他還負責疫情防控期間全村物資的採購,每次出村前,他都要向家中有困難的村民詳細了解生活物資需求,列細採購清單,保証村民不缺必要的生活用品。

  “冬哥,你不累嗎?為什麼你總是充滿干勁,我比你小十幾歲,都快扛不住了。”工作隊隊員武新安問趙曉冬。

  “現在不是喊累的時候,我們有責任保護全村安全。”趙曉冬回答。

  “工作隊帶頭防控疫情,為村干部樹立了榜樣,受到村民們交口稱贊。”蘇迎慶說。經過大家齊心協力防控,全村無一例感染者。

  就在疫情防控期間,趙曉冬的母親在外地不慎摔倒導致腿骨骨折,住院治療。為讓他安心工作,趙曉冬的妻子楊翠蘭一直沒有告訴他,直到趙曉冬與父親視頻后才得知母親的情況。趙曉冬心裡十分焦急,卻告訴家人,現在是鳳台縣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他不能離開,隻能每天抽空通過視頻問候母親。

  趙曉冬患有高血壓疾病,長期依靠服藥控制,因疫情防控工作的連續性,從家裡帶來的藥品吃完后,就斷藥了。蘇迎慶極力勸他回家拿藥,他說再挺幾天不打緊。

  5月初,淮南市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后,趙曉冬用了一早上的時間回家拿藥,很快返回前圩村。

  剛剛經歷疫情防控高強度工作,又迎來防返貧大排查,連軸轉的壓力下,年輕隊員童毅、武新安都覺得吃不消,趙曉冬卻每天不知疲倦地奔忙著。

  2022年5月12日晚8時,趙曉冬、童毅、武新安忙完一天的工作,走出前圩村黨群服務中心,騎上電動車回到住處。

  “你們抓緊時間休息吧,明天還有活兒。”趙曉冬叮囑童毅、武新安。“這樣關心的話,他平時都會說,但不知怎麼,那天晚上覺得他特別累。”武新安回憶道。

  晚9時許,趙曉冬與妻子視頻時說:“我的背部有點疼,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

  妻子勸他早點睡,雙方簡單道別。沒想到,竟成了永別。

  5月13日凌晨,趙曉冬突發疾病,與世長辭。

  記者手記

  在哪裡都閃光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趙曉冬就是閃閃發光的金子。

  趙曉冬從警26年,循環往復地值庭、押解、安檢、執勤,他以高度的責任心、飽滿的精神狀態來對待工作,嚴謹細致、一絲不苟,從未出現一起安全事故。

  他兩次見義勇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彰顯人民警察本色。

  面對急難險重任務,趙曉冬總是挺身而出。在掃黑除惡、執行攻堅等重大行動中勇當先鋒,在抗洪搶險中詮釋使命擔當。2020年7月,安徽省鳳台縣連續多日強降雨,淮河超過警戒水位。趙曉冬作為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抗洪搶險突擊隊隊員,堅守淮河大堤18個日夜,一次次排除隱患,守護一方安寧。當疫情襲來,他義無反顧奔波在防控最前沿,為群眾筑起安全防線。

  他高大威猛,又憨態可掬、俠骨柔腸。無論是在日常接待群眾,還是兩次參與最高人民法院四巡信訪接待工作時,都以平等的姿態對待群眾,以寬闊的胸懷體諒群眾,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注重傾聽群眾的呼聲,讓群眾感受到溫暖。

  他兩次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扎根基層,不辭勞苦,親歷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帶領群眾擺脫貧困走上小康之路,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趙曉冬用生命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把根扎在大地,把幸福留在百姓心裡。

  (記者 周瑞平 通訊員 石興輝 方碩)

(責編:劉穎、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